24/12/2020
香港金融市場會否一沉不起?
日前,友人報社在頭版刊登筆者對香港金融市場發展觀點,與李小加先生等人論證香港未來之前景。在過去一年時間裏,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沒有因為海外政策而被削弱,反而香港市場迎來中資股回歸潮、兩地互聯互通逐步擴大、新經濟股及生物科技股上市熱潮等一系列大事件,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展望未來,在中資股及內地重磅新股陸續來港上市的助力下,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為鞏固。
近年中美關係轉差,美國將對中國的貿易戰逐漸延伸至金融戰,另一方面又企圖從金融、科技等入手。較早前,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要求,如果外國公司連續3年未能通過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這些外企將被禁止在美國上市。然而,這項法案與內地現行法規存在牴觸之處。據內地相關法律規定,未經監管部門許可,在內地執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會計審計底稿,理由是資料可能涉及國家機密、信息安全和國家主權。換言之,若中國監管部門未能配合美國進行審查,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就需要退市,或另尋其他地方上市。
對此,即使中資股在美國退市,公司仍可尋求在香港及其他資本市場繼續融資,對公司業務其實影響不大。預計在上述法案3年寬限期內,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公司,有機會按程序轉變為香港及美國雙重第一上市地位,以應對被美國要求退市的潛在風險。最壞的情況下,美國中資股可能全部退市,但筆者估計中國已做好準備。
香港金融市場向來是連接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注定成為美國中資股上市或第二上市的首選地。阿里巴巴早於去年底拉開中概股回歸的序幕,今年上半年再有網易及京東先後來港第二上市,其後中資股回歸更有加速之勢。統計顯示,今年首11個月,已有9家中資股在香港第二上市。筆者預期,未來中概資在港作第二上市將陸續有來。
除上述政策之外,特朗普亦於11月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國民或企業投資若干中資企業,明年1月11日起生效。部分國際指數公司亦在投資禁令下被迫「配合」,部分國際指數公司則仍正在評估是否作出改變。不過,名單上的中資企業在美國的業務量不大,盈利主要體在內地,而國際投資者主要看重公司盈利前景,相信對美國以外投資者的心理影響有限。另外,從投資價值上來看,相關企業的投資者受眾群層短暫變窄,對估值方面可能有一定影響,但對公司發展前景影響不大。在過程中,香港該如何爭取更大的角色,如何協助國家及特區的長遠發展,將會是來年香港發展的核心戰略。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