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2015
勿忘我城的感恩精神
與讀者暫別三周,皆因筆者到了英國一方面繼續政策研究,參觀當地的公共設施,也探望了一位已過身好友的88歲父親,更為他拍下人生第一幅Selfie(自拍);我也和太太到訪英國西北部的浪漫漁村Whitby,品嚐了經英國人評選為最美味的炸魚薯條。短短十日間,我走訪七個城市,有幾天要駕車五、六個小時,趕路三、四百哩,回港固然身心俱疲,碰巧佳節剛至,忽發奇想:世上有份比香港特首更難做、更舟車勞頓、而且家無定所、還要飛越七大洲五大洋的工作—聖誕老人。
本來聖誕節是Season for Sharing,但恐怕今年聖誕老人派禮物要比往年艱難:飛越戰雲密布的中東時要冒被導彈擊落之險,來到香港則發現去年拉布,今年又拉布,沉悶得讓大量港人趁機外出旅遊,單是長假期首兩天便有近80萬港人出境,到歐、日、韓過節,讓聖誕老人要多走幾遍。對聖誕老人看似可幸、但其實更可悲的是,本港劏房愈來愈多,聖誕老人在每個單位都能多派禮物,更有「效率」。
人口老化嚴重 醫療宿位不足
我們歡度佳節身在福中之餘,亦須謹記最大危險是「不知福」,覺得事事理所當然,忘記感恩。例如從小照顧我們、在冬天為我們蓋被添暖、佳節時帶來歡樂的父母就是大家身邊的聖誕老人。而我今年的聖誕願望是希望聖誕老人能為香港老弱傷殘送來徹底的醫療改革,好讓每個家中長者都能老有所依,得到適切照顧。
但事實卻不容樂觀。香港剛進入流感高峰期,有5間醫院的使用率飽和,屯門醫院更高達109%。情況早已岌岌可危,當長者人數在未來20年由100萬增加至220萬,難道我們要把病房變成劏房、把今天已設於走廊的病床,加開到廁所外及停車場嗎?除了病床短缺,近年安老院舍7萬多個宿位亦不增反減,輪候宿位時間更長,單是去年輪候冊上三萬多長者中便有五千多名在等候期間離世,創十年新高!
人口老化是所有發達經濟體都面對的重大挑戰,而目前所見,幾乎沒有地方是準備充足。我已過身好友的88歲父親都不再使用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因為甚麼事情都輪候日久,有病都寧可不求醫;我另一位居於加拿大的朋友,即使是治療中必須(clinically essential)的磁力共振掃瞄(MRI),亦要排期超過一年﹗現況強差人意,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仍深受經濟衰退困擾,醫療開支極為緊絀。
不能空談理想 不負公民責任
香港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黃金五年為香港積累了逾6,000億盈餘,絕對有能力把醫療系統擴充60%,增建10間大型醫院、增聘醫護人員、於18區興建長者中心;但我們坐擁巨富,卻任由長者做活死人,容許醫療事故及劍橋護老院事件不斷發生,實屬罪過,更為幸福之地香港自製煩惱!
煩惱來源之一,也因為近年愈來愈多港人覺得「隔離飯香」,迷信他國的種種制度比香港好,既沒留意自身需要,又沒考慮別人制度的整體效果和代價,更想照辦煮碗移植「國際標準」。以近日熱議的「全民退保」為例,大家似乎都忽視(一)香港380萬打工仔中,只有約四成、即170萬人需要繳稅,而長者人數卻將在未來20年增至220萬,人數上要做到一個工作人口支援一個長者已不可能;而且(二)納稅人的稅款中位數只是每月200元,遠遠少於今天設有資產審查的長生津每月2,400元﹗所以若真的要大幅增加保障涵蓋範圍,除非港人主動支持人人多交稅,及本來不用交稅的人都納入稅網;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空講理想卻不負公民責任。
聖誕節強調分享和感恩。我已離世好友的88歲父親的太太已經過身,但骨灰仍留在家中。他說待他百年歸老後,要和太太合葬在令自己一生最快樂的地方—泰晤士河上的一個小島。事實上如要感恩,香港都實在賢能輩出,他們未必在港出生,卻獻出一生服務我城,絕對值得我們感恩。例如,一生為基層雪中送炭的杜葉錫恩女士、邵逸夫爵士等,他們不是在港出生,但在香港發光發熱,最後也安葬於此。香港也有人一生醉心慈善,例如商人及慈善家李嘉誠早在差不多30年前便在我讀書時住的大坑區,捐建一所佛教老人院,今天收費仍只是每月2,000元。
不顧社會需求 缺乏客觀分析
又例如,前特首董建華先生,便正因我們這一代中坑做得不足而要重出江湖,勞心勞力,用餘生為香港「救命」。大家可以自問,當你可能已走到人生最後階段時,你會否放棄四代同堂的天倫之樂,還日以繼夜地奔波勞碌?這些都是長伴港人身邊的聖誕老人。但他們只求付出,不計回報的故事,又有多少港人感恩?可以想像,若今天大行其道,霸佔甚多媒體空間的「本土派」在40年前出現,恐怕這些香港偉人,都會變成不受歡迎的一群。
香港明明有眾多聖誕老人,但我們忘記感恩之餘,視野更愈見狹窄,事事立場行先、腦袋行尾,所以公眾討論往往可以鬧到面紅耳熱,卻完全不到題。再以退休保障為例,明明長者退休後同時需要⑴退休金、⑵醫療服務和⑶長期護理,但過去近兩年的社會討論及未來半年的公眾諮詢只為了第⑴項的「全民退保」上街、拉布、在媒體上打生打死。但若我們連一張病床、一個安老院舍位都不增加,哪怕每名長者派5,000元,又真的能全面保障他們的退休生活嗎﹖
所以我放假回港後都感到十分困惑,究竟這裏還是否我熟悉的香港?感恩之心好像蕩然無存,忘卻了華人要「一代比一代好」的傳統美德,更出現妒忌別人成功、仇富厭貧的情緒及「反發展」思維。例如社區組織協會何喜華先生向我提及,因為木蝨影響劏房居民健康,劏房早已用鐵板代替木板間房。但睡覺時若有一人轉身而碰到鐵板的話,所有人都會被弄醒。要幫他們早日上樓,只有造地發展,別無他法。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散落社會各處,但市民卻似乎因事不關己便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更遑論有所行動,支持造地發展!
若我們繼續只顧小我議題,不顧大我需要;審視社會經濟議題視野又像看全民退保一樣狹隘,加上空喊充滿道德高地的口號但又無全面和客觀分析、理據支持,那麼香港便會變成一個只有聖誕燈飾,而沒有聖誕精神的地方。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