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防治病毒方案:分階段治療,補益氣血及調和陰陽調和,針灸對抗病毒的四維功效
近期,很多朋友重新戴上口罩,希望藉以防止感染病毒,Mabel便是其中一人。
Mabel問:「近期身邊很多人生病,為了防止被感染,逼住重新戴上口罩。但是經常戴口罩,又實在有窒息的感覺。譚博士,從資深中醫角度分析,中醫如何對抗病毒和變種?現在世衛都公布已經再沒有超級抗生素可以用,實在很擔心!」
我答:「中醫對抗病毒的核心理念並非『替代抗生素』或『直接殺滅病毒』,而是通過調節人體正氣(免疫力)、阻斷病毒致病環境、修復機體損傷等,三大路徑實現防治目標。
中醫對抗病毒的核心邏輯
● 理論根基:《黃帝內經》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 扶正祛邪:通過補益氣血、調和陰陽,提升人體自身抗病能力(即現代免疫學中的T細胞、NK細胞活性)。
● 截斷病勢:在病毒感染不同階段(衛分→氣分→營血分),用清熱、化濕、解毒等法阻斷病情惡化。」
Mabel問:「患病不同階段,你有不同方法嗎?」
答:
「初期(發熱):風熱犯肺
銀翹散、連花清瘟,抑制病毒吸附(連翹苷)、調節ACE2表達 。
中期(肺炎):濕熱壅肺
甘露消毒丹、清肺排毒湯, 降低IL-6風暴(黃芩苷)、抑制肺纖維化。
後期(恢覆):氣陰兩虛
生脈散、沙參麥冬湯,修復淋巴細胞減少(人參多糖)。」
Mabel續問:「若果病毒已變種呢?」
我答:「變種應對:
● 針對COVID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變種,強化宣肺透邪(如麻黃、杏仁)。
● 針對易引發胃腸症狀變種,加入化濕和胃藥(如藿香、厚樸)。」
Mabel問:「單味藥材和方劑配伍有分別嗎?」
我答:「單味藥的抗病毒潛力。
廣譜抗病毒中藥:
● 板藍根(吲哚類生物堿抑制病毒RNA覆制)。
● 金銀花(綠原酸阻斷病毒入胞)。
● 甘草(甘草酸模擬幹擾素抗病毒)。
研究突破:
● 中科院團隊發現黃芩素可抑制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對變異株有效。
配伍增效減毒
● 經典藥對:
● 麻黃+石膏:發汗退熱不傷陰(適用於病毒性高熱)。
● 人參+大黃:補氣通下防內閉(用於重癥虛實夾雜)。
● 納米技術:
● 將黃連素制成脂質體,靶向遞送至肺部感染部位(提升10倍生物利用度)。」
Mabel說:「知道你針灸好強,那麼針灸有用嗎?」
我答:「當然好有用。針灸對抗病毒的四維作用。
1. 免疫調節
● 穴位組合:
● 足三里(ST36)+ 關元(CV4):提升IgG、CD4+/CD8+比值(《針灸研究》數據)。
● 肺俞(BL13)+ 太淵(LU9):增強呼吸道黏膜防禦(刺激迷走神經)。
2. 炎症控制
● 刺絡放血:
● 大椎(GV14)點刺拔罐,降低TNF-α、IL-1β水平(適用於病毒性高熱)。
● 電針療法:
● 合谷(LI4)- 曲池(LI11)低頻電刺激,抑制NF-κB通路過度激活。
3. 症狀緩解
● 嗅覺喪失:迎香(LI20)+ 印堂(GV29)溫針灸。
● 長期疲勞:百會(GV20)+ 氣海(CV6)艾灸。」
Mabel問:「請問有甚麼預防方法呢?」
我答:「預防優勢:
● 節氣針灸:在疫病高發季節(如冬至、春分)針刺太白(SP3)、太溪(KI3),調節先天/後天免疫力。」
Mabel問:「若果結合西醫治療又會如何?」
我答:「中西醫協同的成功模式。
1. 臨床實證:新冠疫情的啟示
● 中國國家診療方案中,中西醫結合組比純西醫組:
● 轉重率下降40%(《Phytomedicine》數據)。
● 核酸轉陰時間縮短。
病毒變種的應對框架
A[病毒變種出現] --> B{中醫早期介入}
B -->|發熱/咽痛| C[衛分證:銀翹散+少商放血]
B -->|腹瀉/嘔吐| D[氣分濕熱:藿樸夏苓湯+足三里針灸]
C & D --> E[阻斷向重癥發展]
E --> F[西醫重癥支持+中藥化瘀通絡]」」
Mabel續問:「對於這個病,你還有甚麼建議呢?」
我答:
「1. 預防階段:
● 每日按揉合谷(LI4)、足三里(ST36)各3分鐘。
● 代茶飲:黃芪10g+金銀花5g+陳皮3g,沸水沖泡(提升黏膜免疫)。
2. 感染初期:
● 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按說明書劑量)。
● 刺絡法:少商(LU11)、商陽(LI1)點刺出血3滴(退咽痛)。
3. 康復期:
● 艾灸神闕(CV8)+ 膏肓(BL43),每周3次。
● 食療方:山藥30g+百合15g+粳米50g煮粥(修復肺陰)。
禁忌:脾胃虛弱、月經期間、大病、小病及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
Mabel說:「果然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