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美10年債息升,怎辦?
一、兩個月前,人人只知新經濟股、創業板指數升、升、升。昨日(8日)之後,人人都講10年債息升,創業板指數步入熊市。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追甚麼?可重看筆者今年1月18日文:「如美10年債息升上1.5厘」。
當時寫該文,是因為,拜登公布其經濟刺激方案後,美10年債息由1.09厘,抽升上1.14厘,而標普期貨即跌,因為拜登方案會刺激通脹升。
今時,拜登方案已被通過,美10年債息升上1.6厘,標普跌,只是延續並印證1月中時美10年債息抽升。標普插下,是打到嚟,所以今時股跌,講美10年債息也只是重彈今年1月中時市場的舊調。
大戶已移形換影
既然今年1月中時,投資者已被警告,但為甚麼到今時才如夢初覺?無他,大戶功力好咯!
1月中之後,各位以為大戶是沽還是買新經濟股?
2月23日,筆者有文:「女股神話將要怕」,當以重錘新經濟股的女股神話要怕時,仲買新經濟股?大戶不買新經濟股,會買甚麼?2月24日筆者有文:「輪流轉」,謂要買油股等傳統經濟股。中石油(00857)這一波的升浪,是自今年2月1日自2.35元位升上來,建行(00939)、工行(01398)、中移動(00941)這一波的升浪,也是自去年12月至今1、2月升上來。可見當散戶仍是於今年1、2月熱捧新經濟股時,大戶已在移形換影了。
10年債息升了,怎辦?在「如美10年債息升上1.5厘」文中,有講到標普會跌多少,標普500動態PE與10年美債息的關係,以及美10年債息與中國10年債息的走勢。不贅,大家看該文好了。
——————————--------------------------------
舊文新讀:如美10年債息升上1.5厘
(原刊於2021年1月18日)
美10年債息已升逾1.1厘,市場有估美10年債息會很快升抵1.5厘,原因是拜登派1.9萬億,較市場原預期的派7500億至1萬億,多逾倍。拜登只能靠發國債來支付這1.9萬億,國債發多了,債息便要升。
債多,息升,是很必然的,但債要多幾多,才可以使息升多少。另外,息要升多少,才可以為股市產生多少壓力?這可以從歷史數據中,得到個端倪。
中金公司以自1962年以來的歷史息率,標示出可能的股市PE(市盈率),縱向座標是PE,橫向座標是利率。基本上,1962至1980年,利率是在6至12厘;1981至2002年,利率是5至16厘;2003至2013年4月,利率是1.5厘至5厘;2013年5月至今,利率是1厘至3厘。
今時低利率,PE可逾30倍,然在1981至2002的相對高利率期,股市PE亦可達30倍,何故?一方面是利息較高,代表通脹會較高,資源股會價高,製造業的銷售,亦可以在一定的息率水平,較理想。另外,在息率未升至逾8厘時,製造業可以是在個經濟擴張、銷售好、盈利仍佳的情況,只有當息率升逾8厘時,才會滯阻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所以,當今時美10年債息由1.1厘升上1.5厘時,美股未必受太大壓力。
中金公司利用他們的估價模式計出,如美10年債息升上1.5厘時,美國標普500的PE,會由目前的30.5倍,回落至27.4倍,但一個關鍵變數是美國製造業的採購經理指數(PMI)。2020年12月時,美國製造業PMI是60.7,如這個PMI指數回跌至50,而美10年債息又在1.5厘時,美標普500的PE是要回至20,即要較現水平下降三分一,必然股災。但如果今年美製造業PMI升上70,又如何?在1.5厘的10年債息時,美股PE可能要升逾今時的30.5倍。但要美製造業PMI升上70,似乎是不可能。
美製造業PMI在60水平區,應是頗高的,再升不易,也就是謂,按1.2厘的趨向線計,又以美PMI是於61水平而不再升,則目前的美股30.5倍PE,應達頂角,再升不易。而當美10年債一升破1.2厘,並向1.5厘進發,美股應受壓。
但美股會真受壓?要看兩點:
美公司將公布的業績有沒有驚喜,定有驚嚇;
拜登派錢派得有幾快,愈快,就愈可刺激美經濟,亦即會刺激美PMI指數再升,但如果拜登要的1.9萬億,被參議院卡了,美股就不好看了。
我們今時只知中國息高於美息,但從歷史上看,美10年債息和中國10年債息走勢可說是亦步亦趨,只在2020年4月後,中國10年債息才升多於美10年債息,所以期內人民幣便升。如之後美10年債息回升多,拉回至以前的中美10年債息差距時,人仔應回跌了。
拜登在美國時間上周四公布1.9萬億刺激經濟資助,美10年債息立升逾1.13厘的近日高位,標普期貨立跌,但些少跌仍不足以達致股災。股災,是由於一些意料之外,或應可估到,但在事發時就無估到的事件所致。有甚麼事應估到?
(1)美國內戰;
(2)疫苗無效;
(3)垃圾債券爆煲;
(4)美國聯儲局失智。
你估邊一瓣?
——————————--------------------------------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