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中國專家高原明生 剖析中日新關係
中日關係自2010年發生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與中國漁船碰撞事件後,陷入低谷,直至2014年兩國首腦終在北京會面,關係才出現破冰,期間波折不斷,但雙方高層仍保持接觸。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被視為兩國改善關係的契機。日方一直希望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訪日,至今未有消息,但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前往日本出席中日韓首腦會談,這是自2011年中國最高層官員訪日。今周一(9日)有消息指雙方將就啟動避免東海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會面並達成協議,是次會面有望兩國關係融冰。iMoney記者於日本東京訪問研究當代中國政治的日本著名學者高原明生,剖析中日關係和未來發展外,亦揭開日本人對一帶一路的看法,以及評論中國領導人取消任期限制的影響。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日方希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為兩國關係帶來新章。
高原明生Profile
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是日本著名的當代中國政治專家。曾於駐港日本領事館、駐北京日本領事館、笹川平和財團(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日本櫻美林大學、立教大學等工作。200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及2014年於北京大學任客座教授,亦曾是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成員。
中日關係
今年是中日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兩國關係能否進入新頁?本刊由今期起推出中日系列報道,從經貿、旅遊、文化等剖析兩國關係及互動。
今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以「乍暖還寒」形容中日關係。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高原明生直言,現時局面不太穩定,原因是「雙方都在摸索,都認為要建立新的關係,但新的關係是甚麼樣的關係,雙方都不太清楚。」
因為局勢改變,兩國需要建立新關係。由中日外交正常的70年代開始,到中國90年代崛起,高原明生將之分為兩時間,以90年代初為分水嶺,前半是日本抬頭,後半是中國抬頭。「90年代初之後有變化,很重要的因素,中國的國力增大,日本國力的停止,這是新狀況。」他補充在80年代,歐美國家並未「發現」中國,而靠近中國的日本,相對較理解中國,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直至90年代,歐美企業也來華,日本在中國的重要性就下降。
解決東海爭議 齊開採資源
高原明生直言近年中日關係「上上落落」,基本問題出在東海主權爭議。他指現時中國海軍每月三次駛入或接近有主權爭議的海域,「這個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挑釁性很強。」他對於中方這個舉動,形容為行動第一,外交第二,中國展現已有力量。他盼望雙方關係改善後,駛入次數逐漸減少至零。
他認為,東海問題是可透過共同開採資源逐步解決,「更重要是通過這樣的合作,雙方建立信任。」他指80年代曾有相類的合作,在渤海(天津對開海域)中日共同開採石油,但因為找不到油田,加上油價下滑,計劃最終失敗,「如果成功的話,肯定在東海有進一步的合作。」
對於建立中日未來新關係,高原明生提出四個方向,一是增進兩國國民的理解;二是深化經濟文化交流;三是建立東海的合作關係;四是改善東亞的安全。他認為現時中日的誤解太多,對彼此的認識有不對稱,「要克服的話,我們需要對話和交流,更重要是首腦之間的對話。」所以他樂見下月到訪的李克強,他又指希望習近平訪日能於今年實現,將對中日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深具意義。
釣魚台主權爭議引發中國民間反日示威。
日企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高原明生稱讚想出一帶一路的人是外交天才。他指一帶一路可分兩個層面去看,一個是概念性的,一個是具體項目。他笑言概念性如天上星星,不要看得太重,焦點應放在實際的項目上,「一個一個的小項目去看,這是好的項目,還是不太好的項目,這個項目能不能賺錢,這個項目只是貢獻中國戰略意義,或者確實大家能享受利益的,要一個一個去判斷。」
他指很多日本企業對一帶一路的興趣很大想參與,但暫時未知可以參與那些項目,對於現時日本未是一帶一路成員國,「Membership(成員國)是甚麼意思?我問了很多中國專家,也回答不了。」他指按中國政府的說法,非成員也可參與。
日本加入由美國帶頭成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TPP被視為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雖然美國特朗普上場後宣布退出。高原明生指他認識一些中國專家,其實有興趣參加推動自由貿易的TPP,希望借此推動國內改革。
權力集中且強 社會全面收緊
3月全國兩會修憲,取消領導人兩屆任期期限,外界認為變相「開倒車」容許終身制,長期研究中國政治的高原明生指,早在去年黨大會的人事布局,已預料有此一著,「但是做得這麼早,還是江澤民、胡錦濤都在的時候,這是有點比較意外。」他指此舉有好有壞。
他指鄧小平等的中國領導人實行兩屆任期的限制,是因為文革時的教訓,所以外界對取消任期限制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是沒有好處,「不需要權力過渡的鬥爭,政治能夠保持穩定。」他續說︰「但這個好處是不是很大,不知道。」
高原明生有另外的擔心,現時中國領導人非常強調黨的領導,黨的領導能解決一些問題,但能否解決尤其是經濟的問題,他則有懷疑,「我覺得中國過去30年,文革結束後,中國一個基本的矛盾,是現代化和強化黨領導之間。」
中國改革開放,實行現代化,高原明生指現代化除了硬件、還有軟件提升,軟件就是在社會及經濟方面法制化、市場化、透明化、制度化等,「但是如果制度化、市場化真的發展的話,會發生甚麼,發生黨的絕對領導相對化,因為制度可以自動作決定,做判斷,市場有無形之手,處理很多經濟問題,自己調節,那就不需要黨的命令,所以這兩個之間有矛盾。」他表示鄧小平領導期間,會時緊時放去平衡上述的矛盾,「現在習近平做的是,非常強的,這個緊未有放,中國社會進入強烈收(緊)的局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會面,有利兩國關係改善。
高原明生進一步剖析,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政府的開支則不斷增加,矛盾會加劇,「社會保障、人口老齡化,還有環境保護費用,國防開支都在增加,如果收入不是高增長,收支的差距愈來愈大,肯定國家的債務也愈來愈大。」這解釋了中國要開徵房產稅、遺產稅等以增加國庫收入,「要強化增稅,這是一個肯定方向,結果是甚麼?國民的納稅人意識會提高,想要參與政治的人增加,我納稅,我要發言權,共產黨政府怎樣處理這些問題,是我擔心的。」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是甚麼?
中日兩國於1972年邦交正常化後、落實兩國建立友好和平的關係所簽訂的條約。條約有五項原則,包括發展兩國持久的友好關係;確定彼此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繼續經濟及文化合作;不應在亞太區或其他地區謀求霸權及條約不影響任何一方跟第三國的關係。此條約於1978年才成功簽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到日本出席條約的批准書交換儀式。今年是該條約簽訂40周年。
十年中日關係事件簿
2008:中日兩國領導互訪及會面共七次,創歷史紀錄。兩國又簽訂《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名》,兩國關係被形容為暖春。
2009:兩國高層頻繁互訪,包括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日。
2010: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與中國漁船於釣魚台海域發生碰撞,中國船長被扣押,中日關係變緊張。
2012: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台,兩國關係跌至低谷,中國民間有反日示威。
2013:安倍晉三上任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國不滿。
2014:兩國領導於北京APEC會議中見面,兩國關係開始改善。
2015:停止了三年的中日韓領導會議重開。
2016:日本抗議中國海警船進入釣魚台,南海爭議令關係轉差。
2017:中日兩國領導於越南APEC會議再會面,兩國關係回暖訊號。
2018: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五月到日本出席中日韓領導會議,中日關係有望融冰。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