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06/09/2023

大館展覽 Patricia Piccinini「希望」:透過畸型美思考當下與未來、自處與共存

  如此當下,再談「希望」,對某撮人來說,彷彿是打臉,或要用更多的力抬頭髮迎接未來。遲未動身親往大館看Patricia Piccinini於香港的首個個展《HOPE 希望》,早前趁著友儕聚會,乘便遊覽,瞥見curator與artist的協同效應,在大館的空間下,感覺匹配,雖然錯過了譚劍以科幻切入的講座,但仍慶幸能夠趕及在完展前參觀。

 

 

  Netflix上有不少探討科技人倫的紀錄片,探索包括基因改造對地球物種的衝擊,展覽帶來啟發之處,大部分繫於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奇特異相、栩栩如生的展品,放置在一起,逾50件來自異世界的怪生物,富有細節與想像力,卻以令人齷齪不安的凝視,看穿我們靈魂深處,引發我們叩問如何自處和共存。

 

 

  澳洲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當代藝術,擅於將陌生與熟悉結合,其蘊含的畸型美,幻化成如動漫中那些「高科技生物」,挑戰我們對達爾文《物種起源》中一些先入為主的知識與觀念,甚至不竭地開發生化武器,誘迫我們狠狠直面基因實驗、科技、藝術,或者源於人類本身的局限。這個局限,可能來自對「萬物之靈」這個稱謂的膜拜、臣服與橫蠻。

 

 

  當新聞近乎每天報道AI、核廢水、海水的氘含量,展品尤其襯托(甚至催促我們)思考科學高速發展背後的深層次問題,例如如何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與自我概念,正在以甚麼樣的異化,包括我們正為一種平衡的虛擬生活而改造自己,這一切影響著這一代,以至下世代或更後代的生態。人類以高高在上之姿,放大自己,長期自詡掌控一切,聰明反被聰明誤,常常無視殃及無辜。

 

 

  希望之為希望,柏拉圖將之描述為一種「期待的愉悅」,到後來笛卡兒認為希望包含一種欠缺信心且帶焦慮的慾望,康德則替「希望」灌注「道德實踐」的前題;而從Piccinini辨識度極高的雕塑作品、繪畫、流動影像中這些奇幻異生物身上,希望是找回溫柔細膩的凝視開始。這個凝視,充滿著人性。人性是甚麼?無論哲人或凡人,於某個時間點上,知所進退,駕馭知識經驗,同時馴服天地間的奧妙,對其他物種,尊重包容,持謙卑,嘗試製造共鳴,或能開悟,或被觸動,擁抱真善美,在展覽內外,細思如何改變我們彼此之間及與其他生物的關係。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藝術展覽 #大館展覽 #Piccinini #希望 #Patricia Piccinini希望 #Artcation #畸型美 #科技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