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2023
電影《白烏鴉》:訴說不羈的芭蕾舞者魯道夫·雷里耶夫的傳奇,寫下自由是一門藝術
1965年,維也納。「芭蕾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對」—— 魯道夫·雷里耶夫聯袂英國芭蕾舞首席巨星瑪歌芳婷主演的《天鵝湖》,表演結束後共謝幕89次,創造了舞蹈史上的傳奇紀錄。為舞而生的雷里耶夫以最完美、最富有力量和打動人心的舞蹈語彙,確立了男演員在芭蕾舞劇中的重要地位。在成功的巔峰時刻, 雷里耶夫希望人們在觀看他的演出時,就像站在繪畫大師的油畫前那樣激動。
魯道夫·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蘇聯紅軍政委之子,1938年出生在一班開往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列車上。自從 7 歲那年在老家貝加爾湖畔的小城烏法穿上舞鞋,雷里耶夫畢生都在用整個靈魂舞動,「使自己的身體成為這種藝術的奴僕」。雷里耶夫英俊優雅,在名師亞歷山大·普希金的栽培下,20歲已經成為著名的列寧格勒基洛夫芭蕾舞團首席男演員。但是,身為紅軍之子的雷里耶夫,卻並沒有遺傳父親作為軍人的服從,而是一位天生就有著不羈性格和嚮往自由理想的鞑靼浪子。
由英/法/塞爾維亞聯合拍攝於2018年的電影《白烏鴉》(The White Crow ),真實還原了這位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芭蕾舞巨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的一生。白烏鴉,烏鴉之中的基因變異種類,由於極其罕見,被人們用來比喻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人。在雷里耶夫出生及成長的年代,蘇聯將人民禁錮在鐵幕之內,他們不準和外國人交談,不準跟他們外出,不準一起用餐......,更何談信息和思想的自由。雷里耶夫的童年雖然貧困,但天資聰穎,也許是自身的「基因變異」,更多是出於人類的天性使然,他自小便挑戰種種束縛:「我寧願死,也不要照這種規則活」,並暗自學習英文,嚮往外面的另一個世界。
1961年5月,22歲的雷里耶夫隨舞團到達歐洲巡演的首站——巴黎。過人的天賦加上苦練的成果,他炫光奪目的舞姿震撼整個巴黎,而自由的空氣也加深了他對藝術追求的渴望。在巴黎期間,蔑視規則的本能促使他與當地藝文界廣泛交流接觸,因而受到克格勃看守嚴厲的警告,這無疑更加激發起他試圖突圍的決心。但是對於當時的大多數蘇聯人來說,叛逃並不是一個可以想像的選擇。
機會在巴黎的最後一刻來臨。6月16日,發生在布爾杰機場的事情就像一部驚悚片。當同事登上飛往巡演下一站的倫敦飛機時,雷里耶夫卻被扣留了下來,上級決定將他遣送回國。此時此刻,雷里耶夫明白,厄運與自由的距離僅一步之遙,如何抉擇,只在他的一念之間。起飛前5 分鐘,在聞訊趕到的一位法國朋友幫助下,他擺脫了試圖控制他的KGB特務,一面呼喊「我要自由」,一面義無反顧地衝往法國便衣警察請求庇護。接下來是一些叫喊和推搡,然後就結束了。
翌日,雷里耶夫的壯舉燃起了世界炙熱的目光:基洛夫芭蕾舞團的靈魂人物,當時蘇聯乃至全世界最璀璨的芭蕾舞巨星雷里耶夫,以身體和藝術衝破鐵幕,投奔自由。而作為第一個藝術叛逃者,蘇聯認為這是對國家的攻擊,據學者對KGB檔案的研究,赫魯曉夫曾親自簽署命令暗殺雷里耶夫。幾個月後,柏林墻拔地而起。
而雷里耶夫卻把獲得自由的那一天,認定為自己生命真正的開始——TO DANCE YOU MUST BE FREE。他在自由世界裏全身心奉獻藝術,請求人們要麽愛他,要麽恨他,但不要對他無動於衷。雷里耶夫實現了人生的目標 :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是最棒的。
1987年,雷里耶夫獲戈爾巴喬夫準許回國見病危的母親一面。此時母親已認不出眼前這個來和她永別的兒子了。實際上,母親一直是莫斯科與雷里耶夫及西方交涉的籌碼,也是對他最殘酷的懲罰與折磨。
1993年一月,這位古典芭蕾天才在塞納河畔的私宅裏孤寂地去世,永遠停止了他的旋轉和舞動。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