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Miro憑AI快速識別馬拉松跑手
近年參加馬拉松的人數愈來愈多,不少主辦機構均會安排攝影師為跑手拍下比賽照片,供跑手留念及於社交平台分享。然而,分辨每張相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令跑手沒法於賽後短時間內取回照片。
本港初創Miro創辦人兼技術長Jamie Wilde表示,其系統只需4至10秒即能辨認出跑手身份,準確率高達95%。
本港初創Miro看到當中商機,想出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圖像識別技術,快速識別每個參賽的運動員,並讓運動員在賽後拿回手機時已收到相片。創辦人兼技術長Jamie Wilde表示,除了提供運動員識別服務外,未來將會透過圖像識別,計算運動員於比賽中使用的裝備,收集數據後製成報告,拓展商機。
辨認逾350萬人 準確率95%
系統除了能分辨參賽者身份外,亦可辨認他們穿著的鞋或電子穿戴裝置屬於甚麼品牌。
自2017年,Miro已開始為跑步比賽提供服務,以機械學習、雲端系統及Elasticsearch等技術,與其系統中運動員資料作配對,短時間內在跑步比賽的照片和影片中識別運動員,再轉發到他們的手機。Jamie指出,有些國家礙於私隱問題,不允許企業收集人臉數據,故系統除了以人臉識別找到目標外,亦會以選手身上的號碼布分辨相中人身份。
時至今日,Miro已在亞洲、歐洲、北美接近190個跑步比賽中,辨認出超過350萬名選手,「只要賽前能準確收集選手數據,系統收到一張參賽者的相片後,大概只需4至10秒就能辨認出此人身份,現時系統的準確率高達95%。」他補充,系統並不只適用於馬拉松等跑步比賽,亦可為其他運動項目,如足球比賽提供同樣服務。「現時有兩種收費方式供賽事主辦方選擇,一是每張相片收費0.05至0.08美元(約0.39至0.62港元);或按跑手人數收費,一名跑手收取0.25至0.35美元(約1.96至2.75港元),每名跑手將會收到7至14張相片。」Jamie直言,大部分比賽主辦方因要控制及預算比賽開支,都傾向選擇按跑手人數收費。
蒐裝備數據 研影像分析跑姿
除了分辨選手的身份外,Miro亦可辨認他們穿著的跑鞋或電子穿戴裝置屬於甚麼品牌,收集數據後進行計算和分析,從而獲得更多市場資訊。「運動用品市場龐大,有分析公司會安排人手在比賽場中點算不同品牌的產品數量。然而,工作人員難以單靠肉眼準確數算,未能得出最準確的數據。」Jamie透露,除了分辨選手和他們的裝備外,正研究如何透過比賽的相片和影片分析選手的動作,找出其跑姿需要改善的地方並提供建議,防止選手受傷。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