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提升競爭力 無往而不利
有智庫一項調查發現,300多名在內地畢業5年以內的港人,逾半會選擇留在內地發展。某程度上,這或反映著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可行性。不過,港青的著眼點不應只在當地的生活成本,而是發展機會,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競爭力是否夠高。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訪問了逾300名在內地本科畢業了5年或以下的港生,少於一半表示會選擇在港發展,反而有逾4成表示未來會在大灣區發展。雖然這項調查規模無疑較小,但也不失為港青謀求發展的一個參考。
自2012年起,內地「免試收生計劃」讓港學生可憑中學文憑試(DSE)的成績,直接報讀內地高等教育院校,目前有逾15,000名港生在內地升學,而這項調查正反映了部分港生的選擇,相信對其他港青也有參考作用。
不過,香港年輕人不宜錯誤解讀個別過來人的體會。有在廣州創業的港青形容,當地創業和生活的成本都較低,一餐膳食5元(人民幣,下同)已可,約400元又可租住約300呎的市區單位。因此,每月約萬元營業額或內地工資中位數8,240元(約9,700港元)的收入,生活都已頗優裕,這令人聯想到,年前有人為九份的藍天白雲而貿然移居台灣的天真與簡單。
在內地「萬元戶」已算「發達戶」的80年代,筆者有位大學同學,可能已搵夠,到內地「歸園田居」。他告訴我,他可以每月2,000元在內地天天吃人參,做其「土皇帝」,而當年內地工資僅數百而已!今時若每月只賺2,000元,恐怕風光不再,但月賺8,000多或仍可天天吃廉價花旗參。任何人無論是因為生活成本或其他因素而要到內地發展,幾十年來其實機會一直都有,去或不去,只視乎自己的選擇。
今時內地或大灣區的機會比改革開放初期更多,若年輕人偏看生活成本而不看自己的競爭力,便只會像一隻只願把頭埋在沙堆裏的鴕鳥—大灣區甚至內地的生活成本會永遠比香港低嗎?
池中無魚蝦自大,至今內地仍有不少市場的競爭並未太激烈,即使是「蝦」還可從「魚」的口中搶到好處。有位在台灣留學的港青用3年時間,於大灣區建立起「補習王國」,他便證明了大灣區充滿機會,要闖一番事業,其實並不如很多人想像般困難。
選擇到內地發展與否並不取決於生活成本,而在於你的能力及內地市場;只要找出市場需求所在,並成功落實推廣及銷售,要成為「馬雲第二」並非遙不可及。抗拒大灣區?你只要有足夠競爭力,到紐約、三藩市、東京,任何灣區都會是一馬平川;競爭力稍遜?在銅鑼灣、灣仔,甚麼「灣」也同樣可以有為,正是︰前途你手創,但先決條件是︰要有競爭力。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政府委任王冬勝明年起接任港大校委會主席,現任主席王沛詩不獲續任,五名年底任期屆滿的校委將全數換人,你對新任命是否滿意?►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