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數據共享】私隱陷危機?還靠官民合作釋疑慮
開放數據對激發社會創意固然重要,但要把個人數據公開,引發不少對私隱問題的憂慮。例如乘坐的士的資料,你又可願意公開?
美國紐約市是率先把開放數據立法的城巿,開放數據法(Open Data Law)規定所有公共數據於政府平台上公開,面對公眾知情權和洩漏私隱的憂慮,該巿如何應對?芝加哥有截然不同的收集資料操作模式,但同樣面對公眾對私隱問題的擔憂,解決方案如何?
紐約:乘客私隱vs. 監管規劃
紐約市一向規定黃色的士要把載客詳情,即上落客的時間和地點上報,並以匿名公開。同時,近年Uber 和Lyft這些出租汽車(for-hire vehicle,簡稱FHV,不包括黃色的士)的車隊不斷膨脹,接載乘客的次數亦迅速飈升——去年一月FHV每日出勤共24萬次,迫近黃色的士的34萬次;因此FHV的行車數據,包括距離、路線、路況對運輸規劃非常有價值。去年紐約市政府便要求Uber等同樣要把接載乘客的詳情上報,以作分析和把資料發布在政府的開放數據平台上。
可是,這指令卻引發社會強烈的反響。
監管部門認為FHV數據有助規劃交通,同時也可檢測FHV公司有否遵從《司機疲勞法》——紐約規定職業司機只可在24小時內工作最多10小時,或一星期最多60小時,以避免他們因過勞而引致意外。
不過,有壓力團體指出,如果每個人的搭乘紀錄都要公布,紐約市民等於失去私隱;加上無處不在的監控鏡頭,這些資訊恐怕會讓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歸根究底,這是對政府的信任問題。紐約市公眾權益組織直指,總統特朗普政府對民權的態度,已令紐約人抗拒跟聯邦政府分享數據,這個時候再提出要收集行車資料,加倍令人疑慮。
要解決爭議,政府於是舉辦了一場聽証會,令市民和官員有直接溝通的機會。討論結果,大家達成共識:在政府平台上公開的資料,由原本的實際上落客地點,變成鄰近的地區號碼。
芝加哥:删除不必要的資料
美國另一個大城市芝加哥,到2018年底會有五百個收集城市實時環境數據,如空氣質素、噪音、交通和行人流量的小箱子安裝在燈柱上,這個名為「物列陣」(Array of Things)的感應裝置計劃由芝加哥大學發起。
芝加哥是全美哮喘病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在高速公路附近的居民、醫院自然關心地區的空氣質量,首批感應裝置於是以此為基礎。這個「物列陣」計劃開放予各方,包括公眾、研究員、私人企業以至政府也可提交收集數據的計劃書,但大學會一視同仁,計劃書一旦審批後,數據會免費收集並公開予公眾,希望藉此也促進創新應用。
不過,這引起私隱的關注,例如其中一個要求是想了解道路交匯處的汽車、單車和行人互動情況,希望解決三方時有爭拗的問題,其中運用攝錄機收集動態影像,令人心生疑慮。
結果,經過考慮之後,大學決定放棄攝錄機,只採用攝影機紀錄每秒一兩張的靜止影像,同時,在燈柱小箱子內的微型電腦會根據研究員事先列出的要求,抽取數據,例如經過交匯處的汽車數目、重型貨車有多少、行人若干,取得數字後,數分鐘內電腦便會自動刪除影像。而且,攝影鏡頭刻意不太精細,確保研究員不能獲取資訊如車牌號碼或人的樣貌等,保障了市民的私隱。
正如前紐約「市長辦公室數據分析」總監Dr Mashariki所說,開放數據從制訂政策到執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我認為紐約和芝加哥的經驗對香港甚有參考價值:各方人士如果能保持開放的胸襟,樂於聆聽他人的意見,也不吝分享自己的想法,群策群力,這樣,香港才能真正邁向智慧城市3.0。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