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完善規劃智慧城市技術,怎樣驅動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
城市規劃的優劣不但影響社區的未來發展,還主宰居民的福祉,如沙田和大埔可做到平衡城市建設與綠化,同時加入工商業元素,製造就業機會;屯門和天水圍則因為土地運用單一、配套欠佳,加上交通設計不善,令居民浪費不少時間在出行上。有關當局應引以為戒,並善用先進科技,協助預視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令項目可以暢順執行。
近年來,政府在基建工程上都大量運用創新科技,如房屋署的公營房屋發展策劃、設計和建造也引入3D「現實捕捉」技術,方便收集發展用地的現場數據,節省人手及時間;東涌東填海工程便用上超過30項創新技術,又採用數碼分身、物聯網、雲端系統等嶄新技術,監察日常工地運作。不過,如果當局能善用早已配置的地理資訊系統(GIS),肯定事半功倍。
GIS的一大優勢,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強於匯集和統籌不同來源的資料和數據,如人工智能、建築訊息模擬(BIM)、電腦輔助設計(CAD)繪圖等,連結其他資訊進行分析,對決策有莫大幫助。
就以市區重建局的深水埗兼善里項目為例,項目包括90幢樓高9層、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重建遇到樓面面積大減、入不敷支、安置住戶等重大難題。要突破困局,市建局須摒除過往視項目為單一的重建計劃,而改以較宏觀的市區更新角度來檢視,以助更有效地整合土地。
這種「規劃主導」思維,可使區內零星分布的小公園、遊樂場及落成超過40年的體育館設施,重新綜合設計,為地區增加綠化和康體空間,令整個社區受惠。今次規劃創新之處是跨過長沙灣道,利用深水埗運動場周邊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概念,重置公園、遊樂場,以興建更先進的康體設施;同時,藉機加設便利舊區居民橫越長沙灣道、往來深水埗運動場的連接設施,把「舊區」和「新區」連繫起來。
為實踐這個宏大願景,市建局以GIS為基礎開發了「市區更新資訊系統」(URIS),方便整理和分析龐大而複雜的規劃資料,並把數據顯示在三維地圖上,讓工作人員可準確分析不同市區更新模式的優劣、審視樓宇群附近有否適合的官地和社區設施作整合之用。這樣不單令「小區規劃」更加一體化,又能增加可發展的樓面面積,達致地盡其用,有效提升項目的成本效益之餘,還同時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URIS不單方便處理大量資訊,同時可按照項目內現存樓宇群的核准建築圖則,構建三維虛擬模型的「數碼分身」,把凍結人口調查所收集的住戶資訊和數據實時傳送到這個數碼分身,從而全面掌握住戶的居住狀況和生活所需,提供全面支援。
事實上,近年在規劃新市鎮和舊區重建這些複雜項目中,GIS都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前立法會討論推動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的用地,包括新田/落馬洲及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預留共100多公頃土地,還有130公頃的東涌新市鎮擴展區,都成為驅動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希望,我期望有關當局能把地理資訊科技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令工作流程更具智慧,同時有助建設更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