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筲箕灣老船廠屹立逾70年!由打造包玉剛長征英國木帆船「耆英二號」至維修街渡,見證香港造船業榮衰
來到筲箕灣,東區走廊呈 S 形走向,先從兩屏住宅之間穿過。這座從銅鑼灣起步的高架橋,於阿公岩拐了個急彎,突然一邊變得開闊,住宅退到對岸,闢出「另一個香港」的生存空間——橋底下的避風塘沿岸,挨著一堆不太光鮮的雙層鐵皮屋,招牌上多有「船廠」二字。黃桂泉先生經營的培記船廠,是其中仍在營運的作坊之一。
黃家戰前在廣州務漁。中日戰爭爆發,黃老先生到了筲箕灣,在銓順記船廠管理生意。回到七十年前,筲箕灣一到新年、端午節,逾千艘漁船泊岸,避風塘裏連駁艇駛都不過去;船廠自然生意興旺。銓順記在筲箕灣的規模不小,承租不少地皮。老闆建議黃老先生承租一塊地,自立門戶。初代的船廠,50年代初於現在寶文街一帶落成,名為黃培記,方便熟客辨認。
培記的正面,右邊是畫有耆英二號局部圖的鐵閘
黃桂泉先生憶述,自己在船廠開辦不久後出生,所以從小就在廠內成長,長大後順理成章接手。寶文街的廠址只承辦造船生意,曾經出產過長150尺的木漁船,也打造過坊間訪問經常提及、受「香港船王」包玉剛委託製作的「耆英二號」。
有賴航海、冷藏技術發展,漁民能更安全地到遠洋捕漁,同時妥善保存漁獲。愈來愈多人用鋼鐵造船,培記的生意漸漸以維修漁船為主。
培記的歷史與維多利亞港填海進程息息相關;船廠的位置,從寶文街遷至南安街,又在1993年從南安街遷至阿公岩的現址。然而,阿公岩廠房開始營運的時候,適逢內地開放;大部分漁民寧願回內地維修,減省成本。倒是西貢開始發展旅遊業,出租遊艇和街渡成為培記生意的重要來源。船廠亦從疫情中得益不少。船家都滯留在本地水域,在訪問時的3月,維修訂單已經排到聖誕節。
培記的生意固然景氣,但同時面臨舊式船廠人手不足的通病。高峰時期,培記養活40多名員工,現在剩下7 至 8人,位位經驗老道:木工、油漆纖維、機械維修,不靠圖紙,憑著默契、重型機械幫助,尚能承擔船廠的基本運作。
擁擠的廠房,填滿培記上下的腳印與血汗
培記不會「閉門造船」,它更像一間高度開放的「工作室」,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才通力合作:廠內機工檢查引擎等必要機械後,便會找公司訂購受損的部件;海圖、衛星定位、Wi-Fi 等功能的先進電子零件,有來自其他公司的人員上船維修;打鐵、焊接、專業木工等工序。
2012年南丫海難以後,政府大幅收緊法例,廠房需要花上加倍的功夫去維修、檢查船隻。以街渡為例,海事處的驗船官在船排上認可維護水準,才會街渡允許下水。船排只有2個,騰空出有限的空間,才能再接受新的委託……如是者,便累積起排到九個月後的訂單。慢工出細貨,是人手安排、法律演變、空間有限的結果。
揮春上的寄予,就是船廠的現況
有個著名的哲學比喻,叫「忒修斯之船」 “Ship of Theseus“ :在經年累月的航行中,忒修斯之船需要不斷更換零件保養;改頭換面的船,跟原來那一艘還是同一艘船嗎?「部分」的更替,會否令原來的「整體」不復存在?
「耆英號」是第一艘從大清遠赴英國的帆船,以時任兩廣總督命名;負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方交涉的耆英,後來被處死。一百多年後,培記打造出「耆英二號」,把與「耆英號」一起沉沒的一段文明交流史重新貫通。「耆英二號」在「香港節」展出的多年以後沉沒,黃生說有位內地商人把它打撈回浙江,準備修復後展出。
經歷漁業榮衰、三次搬遷,黃氏家族跟上下員工緊守崗位,把船廠70多年的歷史延續下去——站在甲板上,培記、黃生親身推翻了「忒修斯之船」背後的疑難。
香港老舖記錄冊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