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FOCUS】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 後石油時代謀新定價權
醞釀十年之久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計劃,終於周五(16日)開鑼。打頭陣入市的2225家電力企業覆蓋年碳排放量近40億噸,令中國一舉登上全球最大碳現貨市場。惟首單成交價每噸52.78人民幣(約合8.15美元),遠低於世界銀行測算的足以促進低碳轉型的標準--每噸40至80美元。
不過,以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佔全球碳排放量逾四分一看,未來碳交易市場規模不可小覷。面對歐美對全球碳稅摩拳擦掌,布局未來碳排放定價權或是後石油時代的新戰場。
電力企業打頭陣,涉年排放近40億噸
「User Charge(使用者付費)」是否天經地義,可謂見仁見智,惟若用於應對全球暖化的氣候危機,例如對污染者徵稅收費,則被普遍視為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從喊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今早正式上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被視作中國以市場手段促進減排的標誌性舉措。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計劃開鑼,打頭陣入市的2225家電力企業覆蓋年碳排放量近40億噸。(iStock)
系統首批參與者涉及電力行業的2225家公司,在截至今年12月31日的第一個履約周期內,其需完成碳排放配額的分配、交易、履約清繳等全流程。換言之,若周期內碳排放量超過免費配額,須於交易系統內購買,否則將面臨罰款。
首選電子企業入市,皆因該行業年碳排放量近40億噸,幾乎佔到全國總排放量的三成,或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七分一,如此規模令中國一舉登上全球最大碳現貨市場。而到2025年前,包括水泥、石化、有色、鋼鐵、造紙、建材、航空等行業,料全數納入。
單價不及歐盟兩成,未來料漸進式上升
既然是交易,自然要關注價格。以首單成交價計,儘管觸及10%漲停上限,但每噸52.78人民幣(約合8.15美元),遠低於歐盟平均每噸49.8美元水平,甚至有評論稱之為「無牙老虎」。
世銀「全球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就指,碳價要真正發揮促進低碳轉型的作用,需確保價格達每噸40至80美元;而若要進一步達到升溫不逾1.5度的目標,碳價到2030年更需達到每噸160美元。
智庫「環境保護基金」則稱,如果碳排放實現全球定價,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議的成本或下降79%,因市場力量會找到最便宜的減排方式。
不過,對於碳排放仍遠未達峰值(2030年)的中國來說,碳價若定價太高,無疑將增加企業經營成本,拖累經濟發展,未來料漸進式上升。而面對歐盟周三(14日)剛剛公布一項雄心勃勃的氣候議案,包括擬對鋼鐵、水泥、鋁等高污染進口商品徵稅,未來碳排放如何定價,除了是環保議題,更勢成政治議題。
歐美齊謀徵碳稅,下限安排掀政治角力
據歐盟委員會揭盅的此項名為「Fit for 55」的新法規,不單擬將區內27國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少55%,更提出「碳國界調整機制(CBAM)」,對生產高污染產品的外國企業徵稅,以補償歐洲企業因減排而受損的競爭力。無獨有偶,美國參議院民主黨同正在起草議案,擬對來自碳污染國的進口商品徵稅,以資助3.5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支出計劃。
如何解決可能的碳價、碳稅衝突?IMF工作人員論文就建議,由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啟動創建一項「國際碳價下限安排」,例如就發達經濟體、高收入新興市場經濟體、低收入新興市場經濟體設定三個層級的下限。
而由於中國在國際碳市場中處於產業鏈末端,發展完善的碳交易體系將有助爭取國際碳價下限的定價權,打破過去石油交易美元結算為主、現時碳交易歐元結算為主的壟斷格局。
伴隨香港證監會周四(15日)公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已成立由證監會與港交所擔任聯席主席的碳市場專責團隊,評估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一盤大棋才剛剛開始。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