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1
劉遵義的貿易戰新書
元旦過後,收到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教授夫人麥嘉軒寄來劉教授的新書《中美貿易戰與未來經濟關係》(The China-US Trade War and the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剛好要到杭州及南昌旅遊,連忙在高鐵途中捧讀。書寫得淺白,避開了不少專業術語,想來讀者對象是包括了中美政商界的不少持份者。顯而易見,此書是至今為止有關中美貿易戰甚至科技戰最全面並及時的著作,內地或香港的出版商若夠聰明,應即時把它譯為中文,自會一紙風行。書中建基於大量數據的論點,對香港及美國一些胡說八道的言論,也是一服很好的消毒劑。
中美貿易逆差被嚴重誇大
書中的亮點頗多,只舉幾例。今任的美國總統不知是否吃錯了藥,對國際貿易的性質不但一無所知,還祭出了18、19世紀的錯誤理論重商主義為指導思想,誤以為貿易有盈餘便是賺,有逆差便是虧。有見及此,劉教授便不得不把課本中的貿易導論用最淺白的語言再解說一遍,並指出自由貿易可達至雙贏、貿易戰沒有贏家此一定論。
但本書的目的當然不是光談理論。美國埋怨與中國貿易有逆差,由來已久,多年前劉教授便曾與同行梳理過數據,指出美國的所謂逆差嚴重誇大,主要原因是中國輸美的產品中,內中包含了很多並非在中國生產的半製成品或原材料,例如蘋果手機的價值,只有5%左右是在中國生產,中國只是在組裝加工而已。既然如此,中美的出口,都應只計算在兩地生產時的附加增值,而不是最終產品的價值。在書中,劉教授更新了這些估算,並指出中國輸美產品中,每100元只有66元是真正在中國生產,美國輸華產品中,每100元則有88.7元是在美國生產。貿易數字經此調整後,較準確的商品貿易美國逆差是1,850億美元,而不是美國所說的3,000多億元,又因為在服務業貿易上美國對華有740億美元的順差,所以真正的中美貿易逆差只是1,110億美元。消除這逆差,不見得對美國有利,但特朗普若要堅持,中國也可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輕易做到。中國汽車市場每年銷售量為2,600萬輛,多於美國的1,600萬輛,中國只要從美國每年進口300多萬輛車便可達標;若多買美國能源及農產品,對中國更是有利。中國顯然也樂意這樣做,所以貿赤根本是一個偽命題。
劉遵義大作中除了貿易問題外,亦對中國發展前景與科技問題有很好的分析。一國的發展階段,與其擁有的資本額有莫大關係,書中載有劉教授對美國及中國所積累到的有形資本之估算。眾所周知,美國人民儲蓄率低,所以資本積累緩慢,但其200多年來累積到的資本亦非同小可,書中估計美國2017年的有形資本是28.1萬億美元(以2016年價格計算,下同)。至於中國,儲蓄率高,但幾十年前中國還是一窮二白,無甚資本,書中對中國2017年有形資本的估量是25.4萬億美元,稍低於當年GDP的兩倍。以此估量看來,中國資本總量超越美國已不需太長時間,不過,中國勞動人口遠多於美國,若按每一名勞動人口平均所擁有的有形資本而論,中國只有32,000美元,美國則有175,000美元,後者是前者的5.5倍。這意味着甚麼?資本與勞動力的比率愈高,愈有可能出現報酬遞減,亦即投資回報會較低。中國既然人均資本額遠低於美國,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可望保持在高位,倘若生產效率能繼續保持不錯的進步,中國未來仍可有很高的經濟增長。
中國應慎選科技投資項目
生產效率如何才能不斷進步?重要的途徑之一是投資科技。書中估計,中國已積累到的研究發展資本大約有1.14萬億美元,低於日本的1.34萬億美元,美國的則更高達4.21萬億美元。中國近年在科研上的投資增速遠高於美國,但若要追近美國,恐怕還要頗長的時間。不過,在個別的科技領域上超越美國,卻並非不可能。中國在選擇發展甚麼科技的問題上有後發優勢,在科技總資本額上不如別人,如何選出最具戰略性的科技投資項目,更形重要。
劉遵義在書最後提及自己生平︰生於內地,長於香港,在美國讀書教學數十年,又回歸香港。在感情上他自然絕不想中美出現貿易戰,在理性分析下,他也指出兩個並非注定成為敵國,戰略上兩國在競爭,但這並不排除中美可以是合作夥伴。我相信這也是最符合中美人民利益的出路。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