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9-12-06

錦田垂直農場 養魚種菜「堅離地」

  甫聽見農業,不少人已搖頭歎息斷定「無得做」,這位大叔偏偏不服輸,不僅要創業,還要發動農業革命。

 

MoVertical Farm共同創辦人陳翠珊(左)及李錫達表示,垂直農場可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增加產量亦能滿足本地食品需求量。

 

  12年前,58歲的李錫達已屆退休之齡,卻執意向虎山行,利用貨櫃可以堆疊及移動的特點,建立一個可移動的垂直農場「MoVertical Farm」,冀長遠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使香港成為自給自足的城市。「起初人人嘲笑我傻,但只要有抱負、有熱誠,哪怕千辛萬苦,圓夢是遲早的事。」

 

  可曾想過天空養魚?李錫達笑稱:「農業可以離地,做人就不能離地,要幹實事。」自小家貧,藍領出身,苦讀夜校15年成為工程師。白手興家開設貨櫃廠,工廠1,500人,每3分鐘生產一個貨櫃。

 

  半生與貨櫃結下不解之緣,眼見全球每年丟棄數百萬個貨櫃,便想到為它們妥善地安排「晚年」。「當時我手持多個物業,樓價起跌很大,但地產只講買賣,其實沒有任何生產力。面對食物危機浮現,人類將激素、農藥、抗生素統統吃下肚,沒有前景可言。」而舊貨櫃結構仍然十分堅固,不少人會變賣作其他用途,遂利用其承載力高的優勢,向高空發展,建設垂直農場。

 

魚菜共生循環 善用水資源

 

  惟他形容當時自己走得太前,困難重重。「很多人聽不明我說甚麼。想申請政府資源,會計師來視察後質疑,為何不用鐵架?鐵架成本不會這樣低啊!」現時公司共15人,有錢賺但持續投資創新,「希望改變社會的傳統觀念,城市耕作減碳排、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及穩定產量是必然的路。」

 

二手貨櫃結構仍十分堅固,可容納5000條魚。

 

  位於錦田的貨櫃漁場,有約30個二手綠色貨櫃。「這裏沒有土地種菜、沒有魚塘養魚,但一個貨櫃可放5,000條魚,視乎高度疊上去,估計能養100萬條魚,土地生產力增加140倍。」

 

  目前正實行魚菜共生的模式,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的共生循環,年產量逾5萬條魚、30萬棵菜。他正試養的是來自澳洲的寶石鱸,「寶石鱸的Omega 3比三文魚豐富,我們又安裝模擬水流,讓魚多運動長出肌肉。」其魚產頭細尾細,肉質較厚、細緻彈牙,38星期養殖達400g重量,即可上餐桌。

 

  貨櫃旁豎立一個個垂直的菜柱,每條柱可種出50棵菜,連種菜也「堅離地」。他續言:「魚池的池水會經由管道灌溉菜柱,種植番茄、芹菜、番薯苗等,亦可為溫室提供濕度,種植菇類。」

 

  他提醒,務農不能停留50年前,「鋤頭、鐮刀已過時,要有創新想法,利用科技起農業革命。」其正與本地大學合作研發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全天候24小時監察魚的狀況,包括觀察行為並判定魚有否患病,一有不妥將響警報;調節水溫、酸鹼度、水流,分析農作物及魚的生長周期。

 

AIoT全日監測 擴規模增供應

 

  養殖場亦有養珍珠蚌,每粒珍珠均嵌入晶片,為產品度身訂造「智能身份證」。他又曾參與太古地產的創業加速計劃「Blueprint」,成為孵化器之一,協助研發產品及拓展市場。70歲還一股勁地學習雲端、物聯網,不累嗎?「年紀不是問題,最想開發一個應用程式,控制整個養殖場的操作,減輕人手壓力。」

 

  務農舉步維艱,何時言休?他笑言:「現在已經想交棒。」只要能確保交接順利,負責營運及生產的共同創辦人陳翠珊隨時可接班,成為下一個揚帆者,其眼光同樣放得很遠。「長遠目標是擴大規模、增加產量,創造本地品牌,將之推廣到全世界。在滿足本地糧食需求時,亦可供應內地、台灣、馬來西亞等鄰近地區,使香港成為重要樞紐。」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

更多行政人員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