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
慳錢儲蓄抗通脹
美國議息前夕,CPI報3.7%,相信美聯儲局更加有大條道理謂,通脹還處高位,上行風險仍高,不會放鬆利率政策。今時港通脹雖維持在1.8%水平,但復常後港人普遍覺得百物騰貴,人工總是追不上物價升幅,怎辦?
且不必深究為何港通脹較美國低,市民卻感生活逼人的原因,反正全球通脹已是眼前趨勢。無論是由美國帶頭印鈔所導致的貨幣貶值,還是由俄烏戰爭、中美關係惡化分別造成的糧食和能源危機,以及供應鏈斷裂與物資短缺等問題,如何應對通脹,從來都是生活的「大哉問」。
日夫婦失預算 負債而終
早前有日媒報道,一對日籍夫婦因聽信儲到「2000萬日圓(約106萬港元)便夠退休」的說法,於是退休前便以此為目標,也不投資;到退休後才發現,生活成本日高,積蓄花得比他們預期的還要快,退休僅5年就已花掉近三分一的積蓄。到積蓄少於一半時,他們家居又因漏水,再花去了一大筆錢維修,夫婦倆只好進一步節衣縮食;到他們年逾80時,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但仍要支付醫療、護老院等費用。到他倆90多歲去世,反欠債1500萬日圓(約80萬港元),更須由子女日後代為清還。
這對老人家錯估通脹之猛值得警惕,另外,日常省吃儉用來儲蓄,外國也有許多「慳錢錦囊」,令人大開眼界:
以優惠買食材 自煮生活
(1)港年輕人歎置業難,南韓卻有24歲女子在當地的一個電視節目聲稱,她每個月僅花8400韓圜(約50港元)在伙食上,加上每天步行2小時以省交通費等方式,在4年內儲了1億韓圜(約58.5萬港元),並抽到公寓認購權,成功「上車」。
這名韓版「慳妹」月薪約1.2萬港元,但她會透過多個手機應用程式(App)儲積分,或以折扣優惠價買食材自己做飯,例如她曾以900韓圜,買到原價8900韓圜的食物回家做飯;她又會收集即溶咖啡盒來儲分,每個盒可以換相當於50韓圜或300韓圜的積分,用積分購物。
她又會透過二手交易平台,轉售贈品,如瓶裝水等,增加儲蓄。
難以想像?其實,韓版「慳妹」說的具體數字有多真或多假並不太重要,最重要還是她刻苦儲蓄的態度與決心,但這類誇張的做法原來也不只是來自普通家庭的韓女專利:
(2)美國有個女富豪,即使擁有相當於4134萬港元的身家,卻極為節儉。她每餐為慳約2港元,竟吃貓吃的吞拿魚罐頭,就連請客也會以貓罐頭奉客!
食貓罐頭當飯 預熱精準
女富豪雖住豪宅,但她聲稱每月開支會控制在1000美元(約7800港元)之內,例如每次洗澡前22分鐘,才開熱水器,但時間一到就關掉,這樣精準計算預熱時間,每月讓她可慳80美元(約624港元,即每天慳約21元);她的廚房只有一柄水果刀,務求「物盡其用」,而洗碗用的百潔布也要待綠色部分完全損耗,至海綿破爛才會更換,女富豪真是慳得極致。
面對通脹,雖然大部分人都無法做到上述韓版「慳妹」或美國女富豪的「境界」,但有心慳錢的儲蓄者還有許多辦法,例如有人就建議,每月節省20%的收入作儲蓄,並從年輕便養成「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打工仔隨著年資、晉升,收入會愈多,儲蓄的比例便須相應提高,卻不應花得更多。
儲蓄消費宜忌 理財導航
有志儲蓄者在理財上(包括「儲」錢和「花」錢),「宜」與「忌」各有2個。
宜一:「第一桶金」須能力可及兼有執行路線圖。不少人儲蓄會以「第一桶金」為目標,但每個人對人生「第一桶金」的理解都不大相同。如以某個金額為目標,例如100萬、50萬元等,並不適合所有人,反而要視乎個別儲蓄者的財力,並有清晰達到儲蓄目標的具體執行計劃才最重要。哪怕是10萬、5萬、1萬元都要更貼近實際,不然說「第一桶金」是多少都無大意義。
宜二:更加精明地運用信用卡。用信用卡可讓你用錢更靈活,有彈性,周轉更容易;如能配合自己的消費習慣,善用信用卡,便可賺取更多的現金或積分回贈,就像上文韓女做法,長遠也可慳到一筆錢。
當然,信用卡在懂得理財的人手中,才會如虎添翼,否則就變成負債之源,須知「借定唔借,還得到先至好借」!
忌一:消費只看價錢,愛買平卻不耐用的物品。買平貨似乎可省錢,但真正價廉物美其實很考消費者眼光,更多的情況是,買回來的平價品質素低劣,用不了多久就需要再買新的置換,到頭來得不償失。
忌二:無意義的消費,包括花錢「紓壓」發洩、無謂的社交應酬等。有時對自己適當的獎勵固然有助自己做得更好,跑得更遠,例如當短期儲蓄目標已達,就不妨「開倉」獎勵下自己,但若經常這樣做,或將獎勵當發洩,哪怕「第一桶金」目標是1000元,也難以達到。
在生活上和心態上,大家須盡快為通脹、為與日俱升的物價做好準備。「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慳錢、儲蓄,精明消費等貼士,任何時候都可為大家生活導航。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