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10:11:09
社企「被倒閉」,誰是兇手?
十多年前庇護工場在爭奪站頭巴士清潔合約時曾經歷過一場腥風血雨,一間社福機構竟一次過拿下6張合約,本來營運的機構逼得撤回數十名學員回工場。這是我首次從社福機構口中聽到「Business is Business」這句商業用語。當時下屬向我提出待合約再招標時從該機構手中取回合約,天真的我對他們說:「除非明年他們的合約被其他私營企業取代,否則我們不會從非政府機構手中奪回合約。」
未幾,該機構因無法同時承擔六張合約而遭巴士公司取消供應商資格一年。
九年前,「明途聯繫」經營了三年的醫院復康用品專賣店遭另一機構無聲無色地狙擊,用超過2倍的准用費(License fee)奪得合約。獲得該合約的機構總裁無奈地說:「董事會要我們做點事情」。三年多前,「明途聯繫」重奪經營權,至2016年,經營權又再次落入同一機構中,該機構負責職員說投標很公道,價錢也很合理,也是那句生意就是生意。九年間,准用費增加了6倍以上。
最近先有「銀杏館」,再有「循理會」的社企餐廳在所謂公平的招標制度下「被倒閉」,作為合約的提供方也是輕描淡寫的表達:「投標過程很公平,生意就是生意。」在商業世界而言他們說得一點也沒錯,弱肉強食,我懷疑在社企界都不一定有很多行家同情被倒閉餐廳的遭遇。
坑人的評分標準
很多人以為「明途聯繫」在醫院有那麼多的店舖,一定獲得醫管局很多的優惠,但他們又怎會想到現在的公營機構,在批出業務營運權時,跟私營機構沒有兩樣。現時政府及公營部門採購團隊最安全的評標方式是認錢不認人,投標價的高低往往佔評分標準的百份之七十以上,聘用殘疾人士的分數只佔百份之五。經營社企十多年,最困擾的不是沒有生意,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拖進不合理的競爭。大家可有想過在醫院營運的店舖准用費已達600元至700元一平方呎。
每年政府及公營部門獲得數以十億計的部門資助和預算,但在支援社企發展方面卻不斷開倒車,如醫院店舖的准用費由佔評標分數約40%增加到約80%,招聘殘疾人士的分數卻由10%降至5%。最近一張十年來都是指明由慈善團體競投的標書竟在投標途中煞停,改為可開放予有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參與競投。面臨大敵,「明途聯繫」為了維持將近30位員工的生計,最後決定用一個近乎蝕本價競投,雖最終獲標,但令公司大傷元氣。
競投制度鼓勵貪婪
十多年來,「明途聯繫」與不少非政府機構的社企都有一些共同想法,如果由非政府機構或社企營運開的業務,盡可能不作惡性競價。我們明白大家都是服務弱勢社群,提供穩定的工作崗位及工作環境對他們的康復及融入社會十分重要;第二,惡性競價令合約提供方變得更加貪婪,標價將無止境地攀升,獲標者最終還是無法承受高據不下的經營成本。貪婪的極點就是將原先只邀請社企競投的項目改為公開競投。
當社企只是一盤生意,我們可以運用很多商界的手法去控制成本甚至以本傷人,或視員工如芻狗,公司有困難時,想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裁員。每當提出政府及公營部門應以身作則,推動政府的責任採購和提供優惠的作業場地時,就有很多「社企達人」說社企應該避開競爭激烈的市場去做一些創新的產業,不應與其他中小企競爭,也不應該靠政府的採購和補貼。政府聽了這些說話很窩心,因為不用改變任何政策措施去改善投標制度及營商環境,有甚麼比認錢不認人更「中立」和「容易解釋」。
誰關心社企的生存環境
社會企業肩負的社會目的十分沉重。其實每年都有不少社企因不同原因「被倒閉」,或許有一日大家會聽到「黑暗中對話」因被業主大幅加租而無處容身,又或「明途聯繫」因有數間主要的店舖在所謂公平的招標制度下被私企或財雄勢大的非政府機構取代而全面倒閉,需要遣散近百名殘疾僱員。請大家不用稀奇,因為這是當社企只被視為一門生意時的預期結局。「商界翹楚」對社企倒閉的第一反應是經營不善,「社企達人」的反應是為甚麼社企仍要做不創新的生意。敢問社企的「被倒閉」,「誰是兇手」?就由看官各自解讀!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