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23Text: 鄧月(轉載自藝術當下)
一新美術館展覽《太平景象》:靜謐的大澳、熙攘的鬧市,以畫筆記錄一個時代的香港情懷
寧靜安謐的大澳、昂平的纜車、新界的輕鐵、清晨的油麻地果欄、霓虹燈下的香港、熙來攘往車水馬龍的鬧市,還有把美食天堂之譽描畫得淋漓盡致的菠蘿包、奶茶、雞蛋仔和缽仔糕等平民喜愛的飲食,映照出尋常百姓家的「太平景象」。
70位香港畫家聯會的藝術家聯合展出的 140 幅作品以風景為主,也有人物和靜物畫。
這是香港一新美術館2023 年 10 月 20 日至 12 月 16 日 舉行的展覽,題為「太平景象」。畫家以油彩、水墨、水彩、水粉、鋼筆、鉛筆等多種不同的藝術媒介,描繪太平山周圍的眾生相,展現各種具香港特色的有趣面貌。
這個展覽由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策劃。楊先生把開放參展機會的理念付諸實踐:在邀約作品這方面,繪畫風格和藝術媒介都不設限制,讓參展畫家自由發揮,惟一規定是每件作品不大於 A3 尺寸。
太平山是香港著名的山峰。山上有豪門大戶的美廈洋房,山下有升斗市民的居所。 有人說,太平山象徵著香港人建立太平生活的願望。參展畫家背景各異,各自因應自身經歷及對題目的了解,使用自己最擅長的藝術媒介,刻劃自己在香港的生活。
楊先生坦言,美術館手頭上藏品不多,往往需向外商借藝術品舉辦展覽。以促進公眾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認識和鑑賞為目標,美術館亦曾舉辦中國文物展。然而過往經驗顯示,比起文物展覽,更受觀眾歡迎的是現代畫家的展覽。楊先生認為香港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地,除中國水墨畫外,大眾接觸西方畫作的機會頗多,包括現代藝術。這些作品廣受歡迎不難理解。
雅俗共賞、讓大眾了解中國藝術在繪畫方面追求的真善美精神,都是楊先生帶領一新美術館的方向。
在一位策展人的眼中,現代藝術和中國文化的交接和互動在那裏?楊先生舉了一個例子:香港畫家以油彩作畫,但與西方油畫不同的是,受傳統藝術中的「留白」表現手法影響,背景很多時不會畫滿,展現出獨特的香港特色。
他有一個盼望,就是透過香港現代畫家的作品,傳達在背後的中國文化思想。
要落實這個想法,離不開把作品呈獻給大眾欣賞。然而,在這個中外文化滙流之地,找一個展場卻並不容易。
這次跟一新美術館合作的香港畫家聯會會長許昭奇先生也分享道,香港展覽場地難求,若沒有地方,文化藝術也沒辦法交流。今次有緣得一新美術館提供高雅、專業的場地,策展上亦不拘泥於藝術表現形式,與香港畫家聯會擁抱的多元、包容特色可謂非常契合。他還提到香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實在很需要像孫少文基金這樣對社會有責任感,支持藝術的慈善機構。
擘劃藝術長策,宜有縱橫之方略。縱者以承繼為要務,培養新一代是最重要的一環;橫者則在廣開方便之門,搭建更多藝術交流的平台。
這兩方面,楊先生都準備了具體的工作。例如明年(2024)4至5月左右將有一個專為本地年青藝術家而設的全新展覽,預期會公開招募六至八位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展覽將於饒宗頤文化館(「饒館」) 舉辦。饒館的展覽場地得到孫少文基金會贊助,剛完成設施優化工程,現時正舉行由饒館與一新美術館聯合策劃的新設展覽「嶺海風韻:饒宗頤與嶺南四君子合作畫」,展期至2024年3月31日完結。這之後,場地將用於新計劃的展覽。楊先生說,不少香港年青人想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可是缺之機會,期待新計劃能為新一代藝術家增加一個平臺。
楊先亦提及想嘗試策劃一個開放予公眾報名的展覽,只要年滿十八歲即可報名參展,希望可每兩年舉辦一次。若能成事,相信能夠切實地促進本地的藝術發展。
本文從一個畫展說起,談到這個展覽帶來的一種新景象。相信同期還不少具有香港特色的藝術活動並未得到廣泛報道。如果說,藝術花園裏已經花木茂密,下一步要探索的便是它的景觀美學、人文價值和持續發展等問題。
香港要成為真正的藝術薈萃之地,必先有長遠而全面的計策。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表現,文明通常有著開放和交滙的特質。中國人說「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孔穎達語),強調的除了是一種寥廓的寬度外,亦是一番思慮周全的經營。前文提及縱橫之方略,大意亦是如此。
Source: 藝術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