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7
科學澤被世界而無國界
今天介紹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一段話:
「屬於一個民族的科學是沒有的,就如同沒有一個民族的乘法表一樣;只屬於一個民族的東西,那就不是科學。」
契訶夫(Anton Chekhov),生於1860年,死於1904年。
只活了44歲的契訶夫是一位醫生,在短促的一生中寫了四百多篇中短篇小說和三部劇作,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對後世戲劇產生重大影響的劇作家。他留下一部札記,記下許多很有意思的思想碎片。以上所引述的是其中一段。
許多國家都誇耀自己民族歷史上的科學發明,但其實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科學從來不是屬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科學發明必然會澤被世界,澤被蒼生,如果一項科學發現不能被全世界認識,如果一項發明不能被全人類應用,它就不是科學發明。
第一次世界爆發前後,英、德處於敵對狀態,許多科學家因「愛國」的名義,以自己的方式投身於戰爭之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科研成果為本國製造殺人武器。當時,愛因斯坦為德國國籍,他提出「相對論」,挑戰被認為鐵律的牛頓萬有引力學說。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1944年)不顧輿論壓力,赴西非普林西比島拍攝1919年5月29日發生的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的預言,使愛因斯坦的學說得到證明,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愛因斯坦和愛丁頓,二位科學家,堅守着同一個信念,就是科學無國界。
但是,不同國家或社會的「科技發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公平」。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