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23
名人舊藏「宣德爐」以高價成交,市場上的「宣德爐」究竟有幾多是真?幾多是後仿?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宣德爐」在上環嚤囉街一帶出現,有些帶宣德款,有些帶嘉靖款,有些不帶款,不帶款的叫價從數百至一、二千港元,帶款的也只是數千港元,可說是價廉物美,令藏友買個不亦樂乎!
這些出現在市場上的「宣德爐」十之八九是後仿,宣德本朝的或明代的少之又少,一百個之中沒有一個!
「宣德爐」都是素身的,不帶任何裝飾性花紋,純以造型吸引人們的目光,如紫砂茶壺一樣。比較名貴的是灑金品種,因為工藝相當複雜,叫價高亦相對合理。
我當年買入的宣德款、嘉靖款「宣德爐」是否到代,以我當時對「宣德爐」的認知,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我只當它們是清或民國的東西賣,如此我就不用負上賣新仿的責任!
「宣德爐」如何斷代、判斷真假?膚淺的說法是只能觀察「皮殼」Patina,亦即是「包漿」。那麼,宣德本朝跟清及民國後仿的「宣德爐」,在「皮殼」方面有何分別?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幾十年,到現在都沒有絕對肯定的答案!
「皮殼」便是歲月的痕跡,亦可以理解為自然生出的銅鏽和自然出現的花痕,當然亦包括經過多年多人摩挲的手澤。
以器物的「皮殼」分辨真假並非玄之又玄的說法,而是有事實根據的。不過,不是人人都懂得看「皮殼」分辨真假,而是要經過專家指導和累積經驗。「皮殼」如此重要,因此不同的假「皮殼」相繼出現,最常見的是假銅鏽。這種假銅鏽不同於古代青銅器的假銅鏽,而是用壇香在差不多密封的盒子裏,經過七七四十九日薰出來的,薰足八九七十二日的效果更佳!
「宣德爐」從來都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只在小拍或在大拍以雜項出現,估價不高,一百幾十萬港元已到天花板。最近十多年,強國人一直炒賣「宣德爐」,將價格炒高至1,500多萬人民幣!
我所指的是王世襄舊藏「明『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款沖天耳金片三足爐」,由2003年的1,661,000人民幣炒高至2010年的15,120,000人民幣。不計有多少水分,這一隻三足爐七年間被炒高至差不多十倍!
其他沒有名人名氣加持的「宣德爐」,成交價介乎於一、兩百萬至三、四百萬人民幣之間。用幾百萬人民幣買一個素身的「宣德爐」,它有何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我看不出,炒家們當然有不同的想法,認為「宣德爐」正值當炒,價格一定會更上一層樓,否則不會以高價入貨!
唐代的素身淨手銅缽,我見得多,亦買賣過不少,兩三萬港元一隻已是頂價。明代的又如何?
嘉德三十周年春拍將會拍賣一隻「『大明崇禎癸未年虔製』九字三行楷書款銅缽式爐」,估價2,200,000至3,200,000人民幣。
這個式樣的東西究竟是淨手缽還是香爐?我認為大型的是淨手缽,小型的是香爐,都是善信送給寺廟讓和尚念經拜佛之前淨手,或是放在祭壇上禮佛之用。明式香爐通常帶雙耳、三足、體積不會太大。
拍品沒有來源,九字款識不足以證明它是崇禎本朝的東西,唯有觀察「皮殼」。東西是舊的,但它是否差不多四百年前崇禎本朝的東西?我認為「皮殼」比較薄、太嫩,我對其斷代有點懷疑!
藝術媒體促銷拍品十年如一日,最常用的一招是「類比」,即是將拍品與博物館的藏品互相比較,有意無意間引導潛在買家相信拍品與博物館的藏品同樣到代;另一招是「穿鑿附會」,將拍品與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扯上關係,從而提高拍品的收藏價值。如拍品款識「虔」字的筆劃,藝術媒體指它與董其昌(1555年至1636年)書寫的「虔」字頗為神似,這就將拍品的製造年代上推至董其昌生活的時代,即明末!
民間的工匠是否認識董其昌其人已是一大疑問,遑論充分了解、模仿他的書法!漢字有不同的書體和不同的寫法,只是小學常識。康熙萬壽尊上有不同書體的「壽」字,亦有小篆、大篆、金文,這可否將萬壽尊的燒造年代上推至商周?
拿款式的一個字造文章這種促銷手法前所未見,這一間藝術媒體可說是開創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