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11/07/2016

品牌客戶的一場春夢

  早前某大報章的一篇有關KOL訪問,惹來很大爭議,而受訪者的一句:「一個top的KOL,四、五萬元一個post是很普通的事。」觸動了業界人士神經。雖然大家都知道這風氣現象早已存在,但由當事人親自講述,再附上那理所當然的表情,那個畫面,就更令人噁心。那份報章更一連五篇「硬銷」KOL文化的專題,如此賣力,不知情的還以為是客稿。

 

  其實有關現今那些所謂KOL究竟有多頂尖的議題,大家心知肚明,已經不值浪費時間去討論。值得探討,反而是為何有品牌客戶願意付四、五萬元給KOL發貼,這數字有沒有被當事人誇大,不得而知,但類似交易是肯定存在。一隻手掌拍不響,KOL的滋生,正因為品牌客戶助長風氣,不只香港,世界各地情況都是一樣,這是鐵一般事實。該報導刊登後,跟行家朋友閒聊,她說到雖然有品牌客戶讚賞他們雜誌網站的質量做得不俗,但因為點擊率未「達標」,所以客戶對投放廣告仍然卻步。聽罷,我亦不禁嘆氣,原來質量,在今日這個社會根本沒任何議價能力,只有賬面上的「followers」、「views」、「likes」和「shares」才可以拿來討價還價。當然,靠這些技倆行走江湖的KOL和開設KOL公司的老闆會認為,這些數字是實力,是現實,不面對現實的人注定失敗。但要我認同他們的理念等如宇宙萬物一切,是社會唯一希望,這種有如邪教的思想灌輸,跟ISIS沒有分別,令人心寒。

 KOL這社會現象究竟值不值得去宣揚和推動,作為媒體及品牌客戶,是時候去反思一下。

  較早前看了一篇財經報導,記者所提出的一個論點,很值得業界反思。他說美國著名財經電台節目《Marketplace》主持David Brancaccio擁有900萬聽眾,乃全美最受歡迎節目,但某外國記者卻一語道破指出,聽眾數目根本不代表他在金融界的影響力,而該節目主持亦承認《CNBC》電視節目對金融界更具影響力。另外,有不少學者亦曾經多次強調,點擊率根本不等於該訊息被完全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法國國家研究院的研究員亦指出,有59%在社交媒體轉載的文章,根本從未被點擊過,即是很多人未細閱內容就轉載分享。這種典型現代信息消費主義,令大眾只著重分享多於閱讀及探討,某些媒體更利用這點作誘餌,以話題性標題但欠缺內容的文章在網上進行大規模擴散,都是一場數字遊戲。

 

  還有在Facebook及Instagram充斥的虛擬帳戶,以及專門幫客人買「followers」和「likes」的公司,更有人公然在淘寶出售「賣like」服務,在坊間已經不是新聞。試問,這些含有大量水份的數字,亦即KOL口中所講的實力,憑什麼叫人信服。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世界,總有人喜歡犯賤,品牌客戶送錢給KOL,就像女人貼錢給壞男人,然後,妄想症發作以為自己守得雲開得到了回報;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場春夢。但似乎,今日滿腦子只剩下數字的品牌客戶,還未知道自己在發春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時裝熱話 #Brand Story
More on Fashion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