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05-15

增醫療資源 讓港人無憂

  昨天(14日)是母親節,相信港人與母親慶祝佳節之餘,更多人也會為Michelle著急,希望她疑因公院醫生開漏藥,令到需要兩度換肝的鄧媽媽能早日康復,一家得以共聚天倫。

 

  

本港醫療系統負荷過大,更多資源應該投入軟硬件的建設中。(資料圖片)

 

  相信對於曾經到過公立醫院就診的人而言,對於其中嚴重的擠迫、長長的人龍、看似無盡的等候也不會陌生。對筆者來說,最令人難受的事,莫過於在「逼爆」病人的大房中,全無私隱可言,家屬要在眾目睽睽下目睹親人離世,至於病榻旁則連正在哭別親人的孝子賢孫也容納不下!香港是全球最富裕、最發達的社會之一,我們絕對應該做得更完善、更人性化,沒理由連讓「病者有尊嚴離世」都做不到。

 

醫院負荷重 患者難有尊嚴

 

  然而,當香港已連續18年,連一間大型公立醫院都沒有落成、內科專科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5年前的25星期倍增至50個星期時,筆者不禁懷疑,為何社會對原本很健全的公共醫療體系正面臨的壓力視而不見?為甚麼沒有人大力支持增加資源和改善制度?

 

  筆者對每天要在這壓力煲環境工作的7.5萬名醫護人員十分佩服、尊敬,也明白天天要面對病人與家屬的身心煎熬、生離死別,仍要時刻保持最佳、最專業態度及最完善決定,少一點愛心也不可能做到。所以,一旦有醫療事故,相信這些人員由上至下無一個不傷心,希望以後能改善機制及增加資源,盡量防止同類事故發生。

 

  其中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當然是更多應用人工智慧(AI)及檢查清單(Checklist)來幫助醫護人員作出專業決定。被2010《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中唯一的醫生,哈佛大學公共醫療學院Atul Gawande教授,他一向力倡醫生應多用檢查清單以防止做錯、做漏。他在著作《The Checklist Manifesto︰How to Get Things Right》中提到︰「(筆者譯)現時,軟件設計師、財務經理、消防員、警察、律師,當然還有醫生,他們絕大部分的工作都相當複雜,難以單單依賴他們的記憶來妥善做好(Substantial parts of what software designers, financial managers, firefighters, police officers, lawyers, and most certainly clinicians do are now too complex for them to carry out reliably from memory alone)」。而一個由世界衞生組織(WHO)設計的簡單的手術檢查清單,亦已被數十個國家採用,相信類似的防衛錯誤程序,我們醫管局也有採用。

 

工作壓力大 醫護容易犯錯

 

  但是,即使最好的機制也會被過量的工作壓垮。有報道指,剛出事故的聯合醫院醫生人手長期不足。而涉事部門中,一個醫生在一個早上往往要診治40至50名專科門診病人。而且,人終究是人,不是電腦、機械。醫護人員的專注,難免會被工作環境和時有發生的特發事件打斷;而他們也一樣會憂心家中孩子考試、老邁生病的父母。當可以用的時間太少,忙中自然會有錯。所以,就算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幫助,我們也絕對需要在工作量(Caseload)方面考慮,作出改善。

 

  醫管局每年服務超過2,000萬人次之多。粗略計算,我們每人每年會使用公共醫療服務3次,而政府對病人的資助則大部分多於成本的90%,近乎免費。隨著人口老化,照顧近9成港人大部分醫療需要的系統,勢必會面對更大的壓力。就算今天使用公共醫療體系的不是你自己,也很可能包括你的父母或親友!由這個角度看,今次的重大醫療事故,引起的社會、政策、媒體等討論,可謂不成比例的低。

 

要凝聚共識 建人性化系統

 

  更尤甚者,未來15至20年,長者人數將會翻一番至230萬,而一位65歲長者所需的醫療照顧,平均是一位較年輕人士的6倍。當長者達80歲時,其醫療需求更會增至非長者的12倍。

 

  在此醫療巨浪捲至之前,我們對這關乎每一個父母晚年能否得以頤養天年、理應牽動每一個家庭心弦的議題,認識足夠嗎?缺乏全民的共同認知,哪來共識以調配資源和改革制度,以做到更完善、更人性化呢?鼓勵捐贈器官風氣、減少醫療事故,是否又要等更多、更嚴重的問題出現時,我們的社會才正面討論和面對呢?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南韓總統突然宣布戒嚴,戒嚴令僅持續6個多小時,你認為事件會否加劇朝鮮半島不穩定局勢?► 立即投票

更多盛衰關鍵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醫療資源
沒有相關資料。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