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在幹細胞成功製造之前……
最近,2012年度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盅,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John B. Gurdon) 和日本醫學家山中伸彌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而獲獎,包括對iPS細胞的研究。通過iPS細胞,即誘導多能幹細胞的製造,可以把一個成熟的細胞轉化為類似胚胎幹細胞。而人體不同器官的特殊細胞,諸如心肌細胞、肝細胞、神經元等都是由幹細胞分化而成的。培養出幹細胞,理論上人類任何器官均可以實現「自我修復」,故此掌握幹細胞的製造及分化技術,對於未來的醫學界有重大的意義。
儘管上述兩位教授對幹細胞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們的成果要實際應用於臨床還需要時間。在此幹細胞成功製造之前,要治療血癌病人,就須要從骨髓捐獻者身上抽取造血幹細胞,移植到病人的體內。但是只有骨髓捐獻者和病人的免疫系統完全吻合,骨髓移植才會成功,即便親人的骨髓也不一定合適移植,因此骨髓捐獻者與病人免疫系統配對,成爲拯救血癌患者的唯一希望。上海最近有一位血癌病人非常幸運,等到了配型成功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是雲南的王龍健,他更是第二次捐贈造血幹細胞,成爲了雲南第55例和第63例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由於傳統的觀念,不少華人對於捐贈器官、捐骨髓,甚至捐血仍存忌諱,實際上像捐血、捐獻骨髓等是一項可持續進行的善舉,非但不會對捐獻者身體造成傷害,更是整個社會對抗疾病、保護集體的必要舉動,這好比是大家都參與一個保險機制,萬一某個成員出現疾病,參與的人數愈多,成功配對的機會愈大,治愈「絕癥」的可能也大大提升,對人類社會是有利的。
這個捐獻骨髓的互助機制也令筆者想到了一個故事。傳說有人到過地獄,看到有一大鍋肉放在地獄中心,但是所有鬼魂都因吃不到肉而餓得皮包骨頭。原因是每個鬼魂手上都長了一隻很長的調羹,沒辦法把肉直接送到自己的嘴裏。後來那人又到了天堂,也發現了一大鍋肉,而且每個靈魂手上也長一個很長的調羹,不過他們卻沒有飢餓的表現,因為他們互相用自己的調羹喂其他人進食,最終大家都能吃飽肚子。
隨著年輕人的意識改變,愈來愈多人選擇了參與骨髓捐贈者的行列。截止今年九月,中華骨髓庫參與檢驗、並在有需要時捐贈骨髓的志願者已達到了149.6萬人;而上海分庫也達有12萬人。上海分庫的志願者人數、實現骨髓移植的案例均佔全國總數的超過8%。以上海不足全國2%的人口總數來看,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當然上海本身較為優良的醫療體系、設備、人才均是令骨髓移植較多的因素。
此刻,上海更應把握市民視野廣闊的優勢,鼓勵大眾參與骨髓捐贈的善舉,進而推動全國骨髓捐贈的發展。中國的問題是人多,但是優勢也是人多。尤其在為病人尋找合適的骨髓方面,人數是成功配型的關鍵。只要大家對捐贈骨髓有正確的認識,中國血癌病人治癒的機會必會大大提升。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