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4-01

俄烏戰爭的中美俄三角關係

  在俄烏戰爭中,美國對俄的策略是利用經濟制裁手段打殘她,這便可顯示出北約仍有存在價值,不能解散,美便可繼續通過北約控制歐洲。

 

  美國可否滅掉俄羅斯,或控制住俄羅斯,從而使她成為圍堵中國的一分子?這不可能,俄雖然在蘇聯解體後國力大幅下降,但擁有的核武比美國還多,先進武器也不少,例如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只有俄羅斯與中國掌握此技術,連美國也沒有。若俄有亡國之險,北約哪會不怕她鋌而走險?俄的匕首導彈擋無可擋,若加上核彈頭,豈不全民嗚呼哀哉?20多年前,俄已多次主動獻身要加入北約,但遭拒,若是要靠俄幫助圍堵中國,把她也拉入北約便可,哪用這麼多折騰?

 

  美國的頭號對手是中國,美國的著名戰略家,如最近大紅的芝大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2015年便警告北約千萬不要東擴,也千萬不要讓烏克蘭加入,否則俄必揮軍進攻烏克蘭,而且俄會被迫完全倒入中國懷抱,不利美國。現時情況正是這樣,美國擔心的噩夢出現了,美國的策略完全錯誤。美國與北約、日本及澳洲對俄的制裁雖厲害,看來搞不死俄,俄已開始反擊,要不友好的國家用盧布才肯賣石油天然氣給她們,中東的產油國也不肯聽美國指揮,拒絕大量增產石油以抵銷對俄禁運的影響。看來歐洲及美國要比俄還早一步承受不了制裁所帶來的經濟損害。

 

(iStock)

 

中俄合作 形成打通歐亞主軸

 

  在俄烏戰爭之初,美國便擔心中國會幫助俄國,那麼俄便不會怕這些制裁。所以美國政府一直愚蠢地提出警告,若中國對俄有實質援助,使到俄可在制裁中脫困,便要中國付出代價。中國的電視主播及評論員劉欣說得好,這等於叫中國幫助美國打殘自己的朋友俄羅斯,以便美國將來要打擊中國時會更容易一點。

 

  其實美國是太低估中國戰略家的雄才偉略了。中國是圍棋高手,圍棋著重布局,不似美國的棋屎貪食卒,只顧短綫利益。中國的大計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打通整個歐亞大陸及非洲,通過中國式的基建狂魔去重建這些地方的公路、鐵路、機場、輸油管及港口等,若成功,包括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都會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其開發計劃比二戰後美國主導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規模大上10倍,而中俄若緊密合作,自會形成整個打通歐亞計劃的主軸,整個計劃便成功了一半。故此中國絕對不會譴責俄羅斯,更不會制裁她。

 

美制裁俄殃及全球 華拒加入

 

  在招式上,中國如何頂住美國咄咄逼人的文宣進攻?中國是太極拳的發源地,首先便來一招「如封似閉」,使美國失去道德地位。中國指出,俄烏戰爭根本是北約搞出來的,俄2008年便一直警告,絕不會讓北約這軍事集團在烏布置武器對準俄羅斯。若北約一早聲明,不會讓烏參加北約,根本便不會有戰爭。那麼美國還有甚麼資格說別人不譴責不制裁俄羅斯便是道德有問題?更搞笑的是,拜登一時說普京是戰犯,一時又說不能再讓他掌權,印度一位名咀Arnab Goswami罵美國罵得對,美國派了這麼多軍隊去侵略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對平民也狂轟濫炸,怎麼還敢用仁義道德訓示印度,要印度也加入制裁?事實上,除了北約國家及南韓、日本、新加坡外,鮮有國家願意加入制裁行列,美國有國際關係專家亦指出,世界上多個國家完全認同中國的立場,禍是美國搞出來的,制裁亦殃及世界經濟,憑甚麼讓她們當旁觀者也不容許?

 

  中國耍了招「如封似閉」,習近平又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把道德譴責奉還後,再來了招「雲手」招式連綿不斷,美國難以捉摸。中國正是擺明是旁觀者,俄派兵攻打烏不關中國的事,俄自己的策略根本不用中國批准,中國不會停止與俄的經貿關係,但同時中國又願意當和事老,勸喻雙方以和為貴,這便又反襯出美國售賣軍火給烏,唯恐天下不亂的不當,而中國卻是和平的化身。

 

美勢成輸家 累北約枉招損失

 

  本文執筆時,俄烏談判似大有進展。俄的戰略目標從來不是秘密,她完全明白,佔領烏克蘭是愚蠢之事,她要的是保證烏絕不能加入北約及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烏要成為中立國,境內的新納粹分子要遏制,俄也不會讓克里米亞離開俄羅斯。西方傳媒在報道俄烏戰爭時誤導性報道不少,俄讓出平民的逃生通道讓難民離開,正是因為普京懂得政治,不以殺害烏人民與佔領烏為目的,將來在烏弄個親俄政府倒是大有可能,澤連斯基的下場要看他造化。俄在談判中似已得到她需要的大部分,和平有曙光,股市亦反彈。俄烏之戰的結局,看來美國最終還是輸家,不但中俄合作成功,北約國家也在怨恨制裁令自己損失。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美國 #烏克蘭 #俄羅斯 #中國 #歐洲 #北約 #制裁 #大國博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