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9-09-27

「島與半島」藏港價值 越洋展現建築美

  摩天高樓、密集城市、搭棚手藝,都反映香港獨有的建築特色。香港建築師學會首次踏足美國舉行「島與半島」建築展覽,透過16件作品展現香港獨有的魅力、效率、秩序及變化4大價值。向高空發展的香港,與無限橫向延伸的洛杉磯,兩地城市發展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

 

聯合總策展人蘇國堅(左)與張海活(右)表示,本港地方少但多功能,講求有效地運用面積,社會價值往往影響建築風格。

 

  著名作家劉以鬯的作品《島與半島》由零碎的生活故事,組成香港的社會面貌和身份認同,正好反映今次展覽的主題,不同展品各有形態,卻清晰有序埋藏香港的價值。聯合總策展人張海活形容「島與半島」屬於香港獨一無二的隱喻,世界很少大都會具有這種地貌,依山而建、陡峭高樓,城市的社會價值往往影響當地的建築風格。為了填補建築的抽象,每件展品亦加入文學元素,幻想建築物下的生活細節,增添人性化感受。

 

Skyline Cello參展者林欣傑(左)揀選維港海景及港島俯瞰景,再利用多媒體形式,讓觀眾認識香港建築。

 

  展品當中,互動裝置「Skyline Cello」將兩座城市的天際線,組成節奏多變的音樂。裝置透過航拍機,俯瞰香港及洛杉磯的海景和城市景,再創作成五線譜,觸碰不同風景就可譜出不同樂韻。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坦言,「只有我們不是建築師」,但希望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表達香港的建築文化,由視覺轉成聽覺,演繹方法各人有異,也反映互動的多元特質。

 

起用細工作室 「細有細做」

 

  傳統城市價值結合嶄新建築美學,反映建築師對未來的想像和期盼。張海活形容上一代崇尚走入大行老字號,但現今建築師寧願大膽創業,反映追求更大的創作自由和空間,讓建築講求的創意、對人文的影響都可有所發揮。他指出,現時不少公司願意起用細工作室,執行較小規模的項目,不是大行卻同樣享有優質建築服務,有助催生更多概念作品,讓細行都可發揮。

 

「島與半島」建築展覽透過16件作品,展現香港獨有的魅力、效率、秩序及變化四大價值。

 

  他認為,即使本港建築空間不足,也不一定與創業存在衝突,皆因「細有細做」。當建築項目變得愈來愈細,愈大型建築物的實現機會變得愈少,實驗性質的作品卻可因而上升。加上近年創意香港等政府部門增加投放資源,部分發展商在商場建築也注重藝術元素,而細公司其實亦承包商業項目,前景往往取決於個人選擇。

 

  相比20多年前機會處處,另一位聯合總策展人蘇國堅直言,如今許多年輕建築師走出來,自立門戶開設細公司,卻遇到更多困難,因為建築公司都有排名等級,大公司及政府項目看重級別。細公司最終可能只負責較小型的博物館項目,又或變質做室內設計、活動和展覽等,現在的建築已經不代表起樓。

 

  他提到,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城市大型項目銳減,不少細公司走到偏遠地方,孵化出如小屋頂等不同設計,也可豐富建築的創作和可能。目睹土地不足的建築限制,但本港建築師卻會轉出空間來,催生了很多「多功能會所」,也成了香港獨有的另類空間。未來城市發展邁向智能,但他坦言看不到本港的發展方向,如引入無人駕駛,泊位、道路闊度、整個城市規劃又如何?

 

  整個展覽由5月籌備至今,剛好迎來香港回歸以來,最大型因反修例觸發的社會運動。建築與社會息息相關,二人不約而同慨歎,百萬人遊行出現無法想像的「紅海」讓路畫面,香港人快速適應社會轉變的動態,展覽刻劃香港獨有的本土價值,3個月後卻賦予了多一重意義。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行政人員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香港建築師學會 #島與半島 #社會面貌 #身份認同 #香港的價值 #泡沫經濟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