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Photo: iStock
理性與非理性追貨
香港早前出現貨品搶購潮,不少評論(包括外國評論)指相關行動實在不理性。近日疫症於世界各地蔓延,這些搶購行為已經在其他國家出現,包括日本、韓國、泰國等地。
這只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問題,當我聽聞出產大米的泰國,也有泰國人在搶購大米時,實在令我汗顏。原來當「針拮到肉」時,誰都知痛。
理性不理性是相對的,於不同情況下,正常非理性的行為都會變得理性。舉例,假設你家剛巧無廁紙,唯有到超市買,但碰巧有數十人搶購的情況之下,架上就只剩一條廁紙,你就站在架前,一個合理理性的人也會伸手去取,剛巧同時另一位太太又見到,大家都做出打籃球搶籃板球的動作,看起來好似在搶廁紙的愚民。相反,家中已有一二十條廁紙,還跑到超市處擠擁地搶個痛快,那就不太合理吧。
近期每次去超市都一定會看看的貨物包括廁紙、米、消毒用品等,看看是否仍缺貨。早幾日去百佳逛逛,發現這些貨物都已經充足了,雖未有放到滿滿的,但至少再沒有缺貨的情況。
經一事長一智,當應對這類非常時期,常識是很重要的。聽聞今次搶購的主因是怕內地因疫情停工,所以貨品生產出現問題。但看看資料,有何貨品真正受影響呢?
米,實情只有一成左右來自內地,其餘大部分來自泰國、越南等地。
廁紙,的確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的,但家中是否真的缺貨呢?超市缺貨的情況會維持多久呢?本身廁所又有否替代品呢?
消毒用品就更妙,問問自己,平日一支漂白水大約用多久?可能好幾個月都用不到一樽。
出現缺貨,亦不一定與生產有關,大概也因為運輸問題,這未必是長期性吧。反而口罩供應就有真正問題,但這不用我說,早已被廣泛報導過了。
一般市民還可以,最多去搶,花了時間,貴一點買入了一堆貨放置家中。但做生意的,若欠缺常識判斷,囤積居奇,如今便令存貨上升,隨時周轉不靈而沒頂。
聽聞有個奸商故事,事源一間藥房,位於一個偏遠商場內,該藥房竟把附近超市的廁紙全買掉,再放到自己舖中以高價出售。不出一個月,超市貨品恢復正常,該批於置在藥房內的廁紙當然賣不出去吧。
其實這也是一個好的課題,作為投資者,常聽到「價值大於價格」、「物以罕為貴」,道理好簡單,但從哪個渠道得知這些消息呢?如何判斷呢?如何衡量其價值與罕有度呢?聽消息跟風炒賣?還是自己分析一下?答案在心中。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