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11-11

消逝中財政貨幣政策邊界

  人類歷史中,自從有了君王就有財政稅收政策;貨幣政策則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現,但要到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勾後,美國才有了理論上不受限制的貨幣政策。儘管如此,多數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在多數時候還是循規蹈矩的,濫發貨幣的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IMF等多邊組織耳提面命地教訓他們,財政政策不能失控,貨幣政策必須獨立,如此方能避免債務危機、通貨膨脹、匯率崩盤。

 

  現代貨幣理論提倡,在不觸發高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可以允許持續的財政赤字,貨幣政策應該支持財政赤字。它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但是一直不見容於主流經濟學家。

 

  該理論今天仍不被主流經濟學家所接受,但卻愈來愈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歡迎。第一個將現代貨幣理論從學術界搬到政策領域的是伯南克,2008年金融危機中他毅然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通過巨量的新增基礎貨幣化解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危機期間央行出於緊急應對目的,釋出大量流動本無可厚非,但是危機過後聯儲仍然維持極其寬鬆的貨幣環境,為財政赤字買單,性質就不同了。儘管經濟學家的伯南克曾經批評過現代貨幣理論,政策制定者的伯南克卻成了該理論的忠實執行者。歐洲和日本也先後推出QE政策,並將其常態化,實際上以現代貨幣理念來製定貨幣政策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的世界,政治家容不得經濟衰退了。經濟榮景是自己的政績,經濟衰退意味著喪失選票,於是想盡各種方法刺激經濟。從經濟學角度看,衰退是經濟周期必不可少的一環,經濟不好帶來庫存調整、工資下降、租金回落,這樣才為下一輪經濟上升奠定基礎。就像冬天雖然嚴酷,卻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政治家不願意接受經濟有下行周期這個現實。

 

  政治家們能夠花錢買景氣的前提,是央行願意配合,願意通過QE來購買暴漲的政府債務。這兩屆央行行長多軟骨頭,俯首聽命於行政首腦,於是央行愈來愈像政府的出納。自從上世紀50年代聯儲從美國財政部分離出去後,央行獨立性不斷被強調,此論也被洗腦般灌輸到發展中國家的央行身上。

 

  然而一場金融危機和一場瘟疫,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邊界消失了。原本獨立的不受政府影響的貨幣政策,成為了財政政策的馬前卒。

 

  上一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表明,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未必帶來飆升的消費物價通貨膨脹,因為實體經濟受惠不大。沒有通貨膨脹,央行就可以繼續為財政政策保駕護航,財政/貨幣政策聯營的局面便得以維持。

 

  這次的財政赤字在很多國家都是非戰爭時期最大規模的,新增貨幣量都是史無前例的。筆者相信這次同樣不至於產生足以令央行改弦易張的物價壓力,因此QE局面可能長期存在。QE是不是真的不帶來通貨膨脹?非也,消費物價通貨膨脹也許不嚴重,金融物價通貨膨脹一定厲害。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本文原載於財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財政政策 #政治家 #現代貨幣理論 #QE #貨幣政策 #通脹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