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1/03/2015

韋光與中央書院

  香港開埠初年,由於官民語言不通,溝通存在著極大障礙。當時的社會,不像今天的重英輕中,不少人認為香港淪為英佔地區,已屬可恥,拒絕學習英語,導致下情不能上達,政令不可推行。

 

  其時,有利銀行買辦韋光等人建議籌辦學校,設名額約四十人,不僅不收學費,每人提供白衫褲兩套,鞋襪一套,又每月提供兩元,作日常開銷。這位好心人韋光,年幼時於澳門行乞,幸得傳教士收留,輾轉前往新加坡繼續學業,然而未獲任何學歷。返港後,曾擔任包刺洋行(Bowra & Co.)買辦,因其善心之故,獲英皇御賜中學畢業。韋光逝世前,一直是有利銀行的首任買辦,對於社會的貢獻極大。

中央書院舊貌

  這間韋光有份創辦的學校,其後與另外三間學校合併,改名中央書院,亦即皇仁書院前身。中央書院開辦初年,由四大洋行捐助學額,包括渣甸洋行四名,太古洋行四名,顛地洋行四名,鐵行四名。此外,尚有其他捐助者,因年代久遠,不得而知。

四十年代.有利銀行鈔票

  約一八七二年,中央書院開辦十年後,改為自負盈虧,每月學費五元。三十年代,每月需繳付六至十元學費,學校仍然免費提供書籍。一八八四年,中央書院的校舍遷至中環鴨巴甸街及荷里活道交界(即今日元創方),一八九四年,再改名皇仁書院。二次大戰期間,校舍在炮火之下,體無完膚。重光之後,無法繼續辦學,其後遷至銅鑼灣今址。

 

  一八七九年,韋光逝世,其兩名兒子,名韋玉及韋安。長子韋玉字寶珊,中央書院畢業,父親死後三年,升任父親生前的買辦一職,曾經參與香港多項大型建設,包括九廣鐵路、啟德濱計劃,又爭取設立廣華醫院,並擔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次子韋玉畢業於牛津大學基督學院,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曾在英國及香港擔任大律師,惟英年早逝,得年僅四十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

Jazz Up Your New Year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