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13/09/2019

讓藝術作為救贖,洗滌心靈

  一周內在香港完成了兩個大型展覽的開幕,真的有點“burnt out”的感覺,不過定下來回想,內心還是無比滿足的,因為真的非常難得地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一些中外藝壇大師級前輩!

 

  先說上周在香港藝術中心,筆者就為公司旗下代理的中國著名藝術家王璜生舉辦個人展覽「不息之線」(Lifelines)。 作為現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以及「廣州三年展」、「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等大型藝術展創始人,王璜生老師在中國藝術界可說是一個無人不識的大名字;再加上展覽獲得倫敦蘇富比學院亞洲藝術及市場課程主管何凱特(Katie Hill)博士親身來港支持並擔任策展人,無論是cast之強勁,還是學術之深度,均是一時無兩!

 

  說到展覽名稱,為何叫“Lifelines”?來自英國的何凱特說:「『生命線』(Lifeline)是英語中的一個術語,意味著在一個人最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其生命獲得拯救,而拯救的內涵是文化意義上的,作為文化脈絡的隱喻,王璜生的線條就像樹幹一樣向上生長,支撐著所有的枝幹,構成了作品的關鍵元素。」

 

  若果我們嘗試以當下香港的social context去思考一下這段策展人的curatorial statement,想必有另一番體會和感受吧。

 

  然後讓我們看看王璜生老師的兩個分別命名為《牆》及《痕.象》的作品系列。王老師在介紹《牆》系列時這樣說:「我力圖用尺度較大的畫面,與微妙細緻的拓印痕跡包括紗線散亂的印痕,追求視覺與心理兩重層面的體驗性表現……由一條條紗布的印痕組成,隱喻著傷害、痛感、隔離、流血、呵護、療傷等。」而《痕·象》系列,則是透過紗布繃帶線頭的印痕與水墨的渲染……構成了對傷害與保護,修復與昇華等的隱喻……這一些無不流露著我對現實與生命的一種特別關注和關懷。」

 

王璜生《牆》及《痕.象》作品系列

  王璜生:「《箴象》系列是我二〇一七年的創作,有感於我們所處的當下世界,到處充滿著傷害、不安、焦慮、痛苦、動盪等,如難民及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戰爭與準戰爭,衝突與準衝突;區域與全球、左派與右派、貧窮與疾病、經濟與危機等等的問題,我們生存在這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地球上。我從新的角度和方式,應用紗布這一有特殊意味的媒材,之前使用它來包紮鐵絲網等,這次,我用紗布蘸上紅色進行拓印,想表達一種傷害與贖罪的複雜情感。當然,我希望在藝術形式與視覺表達方面有某種新的感覺和衝擊力。」

 

  這就是我經常跟朋友說的人與藝術之間異常微妙的 “magic moment”:藝術家或許在創作時「無心」,但有時候當我們作為觀者「不由自主地」主觀的把面前的作品對照著當代社會的一些狀況,繼而投放某些個人情感的時候,作品本身可能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全新的,甚至是跟藝術家初衷完全不一樣的意義。而這種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藝術交流,也正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outcome:一方面,觀眾從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共鳴啟發,另一方面藝術家也可從觀眾的反應(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想不到的)中持續為自己的創作加添新的養分和元素。於我而言,這種共同透過藝術在精神層面昇華的狀態,正是看展覽最有趣或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我們這些以藝術推廣作為志業的人畢生所嚮往和追求的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生命線 #Lifeline #Katie Hill #王璜生 #藝術展覽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