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2023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金彰華彩」:跨越3000年、逾200件古代金器,看朝代變更、黃金製品的發展史

  • 收藏文章
Text: Helena Hau Photo: Ash Tsio

  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發現美之前,蔣勳曾在《美的曙光》中提及:「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在曙光照耀下,一雙雙的手開始了雕刻、摶揉、編織,開始了切、磋、琢、磨。」人類自活動以來,就嘗試透過觸覺、聽覺、嗅覺、聽覺等感官,用雙手創造和記錄生活,循著這些痕跡,後世人也讀到了從前的故事、文化與歷史。

 

  近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金器為主題,推出特別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副館長王伊悠博士、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副研究員黃煒均博士和助理研究院喬夢博士等人策展,以華夏文化為主線,展出逾220套古代金器,前後跨越三千多年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八世紀。

 

 

  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新風:草原與早期中國」、「互鑑:吐蕃與唐」、「融和:遼宋至明」,故事由青銅時代的北方草原和中原貴族開始,以致吐蕃和唐代、再到遼、宋、元、明,循序漸進的訴說金器的發展與互相之間的影響。從「新風:草原與早期中國」這部分中,觀者可欣賞到一些較為簡約、樸素的黃金飾品,如兩件被認為是鼻飲或臂釧的飾品,也是中國境內目前最早的黃金製品之一。相較於米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而言,黃金製品在中國史前還是出現的比較晚,算不上普遍,多見於北方地區,以飾品形式出現,現場可看見一些鑲嵌了綠松石等的耳環和胸飾。後來,受游牧民族斯基泰的影響才逐漸被廣泛使用,並加以動物飾紋的樣式,如一般見於貴族身上的動物紋冠。從這些黃金製品上的動物飾紋中,可追溯到青銅時代的北方草原與游牧民族的文化與生活痕跡。

 

耳環

公元前13 – 公元前11世紀

動物紋冠

公元前4 – 公元前3世紀

夢蝶軒惠贈

 

  來到「互鑑:吐蕃與唐」這部分,相信可感受到兩個十分鼎盛的王朝時代。然而,黃金製品在北方與中原的意義和地位其實也十分不同。在北方,黃金被視為地位的象徵;現場可見一些騎射武士型飾牌、異獸銜花枝紋馬鞍飾片等,不難聯想到騎射與馬在吐蕃文化中的重要性。而在中原,黃金則被用作青銅與玉的點綴,多數依附在某些物料和載體上,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與發展,黃金製品在南方也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到了唐朝,已然成為精英階級的禮制和日常用品。

 

花形吊墜

吐蕃(7-9世紀)

飾物綴以綠松石,取藏區瑞獸「榮耀之臉」,是十八至二十世紀中葉西藏官員會在新年等重要儀式上佩戴。

夢蝶軒惠贈

異獸銜花枝紋馬鞍飾片

吐蕃(7-9世紀)

夢蝶軒惠贈

騎射武士形飾牌

吐蕃(7-9世紀)

夢蝶軒惠贈

 

  黃金製品來到宋、遼、明、元之後,變得更多普及,除了貴族以外,也逐漸出現在百姓階層,包括生活裝飾及婚嫁用品。在「融和:遼宋至明」這部分,可以見到更多不同款式的黃金製品,隨著不同工藝的出現,黃金製品的款式比從前更為精緻、複雜和輕巧,現場展出了不同的發簪、飾品等,而「首飾」一詞,也在此刻成為了專指女士的飾物。

 

雙龍戲珠紋李樑冠

明 (1368 – 1644年)

夢蝶軒惠贈

纏紋菊花紋及兔銜靈芝紋梳背

明(1368 – 1644年)

夢蝶軒惠贈

 

  「金彰華彩」是香港近年最為大型的金器展覽,而展覽中的大部分藏品由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另外還有夢蝶軒借展的珍藏,透過這些來自不同時代的黃金製品,細細傾聽不同朝代的故事。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 9

日期:2023年2月22日至9月25日

查詢展覽詳情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