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足部護理】行路姿勢不正、氣血不足不暢都易生腳繭!4招助預防

【足部護理】行路姿勢不正、氣血不足不暢都易生腳繭!4招助預防

健康解「迷」

  步行是有益身心的運動,但當足部生繭,就或會令人感不適。有醫生表示,足部生繭的原因甚多,步行只是其中之一;有中醫則稱,足部生繭亦跟氣血有關,除了年老多病需臥床的長者,做事急速工作繁忙的青壯年,原來足底也會較易作「繭」自綁。

 

林旭強醫生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旭強表示,腳部生繭的主要原因是腳部皮膚和鞋的摩擦而引起,屬很普遍的皮膚問題,「當皮膚感受到壓力,例如當摩擦或長期受壓,皮膚就會有個好似保護機制,增生去保護番皮膚下的組織。」

 

女士常穿高踭鞋也易出現腳繭問題。(iStock)

 

  林醫生說,有些情況下生繭不會感痛楚,但如繭生得比較深、或出現在某些位置等,就會因壓力而感疼痛,「這情況一般跟生活習慣有關,例如行路較多、跑步或運動較多;或常穿高踭鞋、尖頭鞋等較緊的鞋,甚至走路姿勢不正確等,也會較易生繭。」另外,一些本身腳形屬不正常如扁平足人士、以及年紀愈大,生繭的機會也愈高。

 

穿高踭鞋行太快 影響氣血運行

 

中醫陳俊傑

 

  註冊中醫師陳俊傑則表示,中醫角度認為當某部位長期反覆摩擦受力,例如穿高踭鞋、行路很快、長跑或經常走來走去,這會令皮膚局部氣血運行不佳,導致局部失養(粗糙龜裂)和甲錯(粗糙增厚),另身形高大和肥胖人士亦會較易生腳繭;而除了這外在因素,一些內因亦不容忽視,「長者因較多有氣血不足或脾虛腎虛等問題,即使他們行動甚少,都易有大範圍生繭;除了長者,不少廿多歲至四十多歲的上班族,他們因工作繁忙或做事急速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身熱但手足冷情況,足部亦易出現局部位置生繭。」

 

  足部生繭不屬嚴重的皮膚問題,林旭強醫生稱,不是每人生繭也要處理,但建議如有痛就要正視,但不應以剃刀等方式去除,因如剃得太深皮膚會有損傷,恐增加感染機會;尤其如患者有心血管毛病、糖尿病,因其本身腳部的血液循環欠佳,若腳部有傷口,便有機會出現嚴重的感染。

 

 

忌用刀刮除 宜用磨皮石去角質

 

  在治療方面,林醫生稱一般會用去角質的外用藥,包括外用的水楊酸軟膏或藥水,也會用外用的高濃度尿素乳膏,以助去走角質層;此外,也建議患者使用磨皮石,以助磨去表皮角質層;而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建議患者使用合適的鞋墊,以減少皮膚的受壓和皮膚與鞋之間的摩擦。

 

  中醫師陳俊傑則建議,平日用熱水浸腳時可加入一些椰子油,於生繭位置塗潤膚膏輕輕按摩;若想減少起腳繭可向中醫求醫,以找出體質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