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膽管癌全球發病率趨升!或與肥胖有關?香港年增700新症,中大研發1+1療法延存活期

膽管癌全球發病率趨升!或與肥胖有關?香港年增700新症,中大研發1+1療法延存活期

健康解「迷」

  近10年肝內膽管癌在全球發病率趨升,單計本港每年便有680人發病。有腫瘤學專家指,病例增加或與不健康生活引致的肥胖相關,因膽管癌極易擴散全身,加上80%人確診時已屬晚期,大部分不宜以手術切除,單靠化療存活期不足1年。

 

  中大花6年時間研發「1+1」新治療組合,先做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IRT),其後再化療,存活期可延長至21.6個月;有70歲翁治療後存活逾2年,且無嚴重副作用。

 

陳林教授(左)表示,「1+1」治療對病人體格要求較高,每10人僅2至3人合適。右為余俊豪教授。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指,膽管癌過去僅佔消化道癌症約3%,惟近10年全球發病率有升勢,單計香港每年便有680人發病,推測與西化飲食普及肥胖率上升有關,「如有膽結石、乙肝或丙肝也是風險因素,魚生粥內的肝吸蟲亦可致病。」

 

港年增700新症 或肥胖肇禍

 

  膽管癌最致命之處,在於80%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腫瘤過大或有癌細胞擴散,不宜手術切除。惟靠傳統化療,總存活期中位數僅11.7個月。故中大腫瘤學系及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在2014年牽頭,與泰國及新加坡3間研究機構進行「1+1」新治療組合臨床研究,通過結合SIRT及化療,在6年間成功讓16患者總存活期延長至21.6個月,當中25%人腫瘤縮小,75%人病情受控,少於10%人出現中至嚴重副作用,遠低於一般新型治療的20至30%。

 

  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指,SIRT過去用於治療原發性肝癌,原理是利用放射性物質「釔90」的B輻射精準殺死腫瘤。今次研究通過導管,經肝動脈將帶輻射的「微型樹脂球」(微球)注入膽管腫瘤血管,並以高達1,000戈瑞的輻射量殺死癌細胞,患者休息4周後再接受化療,確保殺滅體內其餘癌細胞。他指,因輻射量需2日半才會減半,患者一般要留院3至5日,「但輻射深度控制在11毫米以內,難影響他人」,而正式注射前,需花約1個月「預演」,包括先打可分解的替代劑,檢視流向肺及肝微球是否在可控範圍,亦要評估肝血管有無連接十二指腸或胃,若有便要先作堵塞,免輻射「走偏」。

 

 

新療法進取 對患者體魄要求高

 

  陳補充,膽管癌是全身性癌性,極易擴散,而SIRT僅能局部「殺癌」,故仍需配合化療,「有70歲翁是慢性乙肝帶菌者,2020年4月發現患膽管癌,腫瘤有3.4厘米大,因位置靠中,無法以手術切除,他經『1+1』治療後5個月腫瘤縮小,存活至今。」陳續說,因新治療「較進取」,故對患者體魄要求高,宜用於肝腎功能正常,且癌症集中於肝臟者。他預料需5至8年才可進行第3期大型臨床研究,但合適患者現時可自費採用,視乎醫療機構,療程費用可高達40萬、50萬元。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