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2015

半桶水的專家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費吉

    費吉

    中國文史哲學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國戴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賞員,足跡遍及外國及香港拍賣場、博物館。國內宋代窰址考察團顧問,對宋瓷硏究獨具心得。曾師從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現時為多個國內外私人收藏機構顧問,以及《古玩裏的金錢世界》作者。

    古董投資秘笈

    逢周二更新

  文物專家有幾種,一種是真專家,另外一種是半桶水專家,最後一種是假專家。

 

  真專家和假專家不用多說,誤盡蒼生和害人不淺的是半桶水專家。

 

  最典型的半桶水專家是理論一流,實戰欠奉的文物專家。

 

  十多年前,一位喜穿鴛鴦鞋的珠寶設計師是我的客人,她喜歡收藏宋代的青白瓷和白瓷,她的藏品大部份從我的小店購買,雖然大部份不是貴價貨,但數量也相當可觀。

 

  某一個下午,她怒氣沖沖地走進我的小店,將一封信交給我,我不明所以,唯有打開仔細看看信的內容。信是知名陶瓷專家李某寄給客人的,內容大概是說已收到轉交給他的北宋青白瓷杯托,經過他的鑑定,認為杯托的釉色太淡、太光亮,沒有明顯土沁,器身太重,是贋品。

宋  青白瓷杯及杯托  來源:蘇富比

  客人見我看完信之後木無表情,問我如何處理她跟我買的杯托,她要求我將杯托的貨款退回給她,保證不會向她的朋友們,亦是我的客人提及此事。

 

  為了息事寧人,退回貨款本來不是大問題,但她的最後一句說話說壞了,我最討厭別人拿一些說話要脅我。

 

   我堅持不退錢,叫客人拿杯托做「熱釋光分析」,由於我的態度強硬,最後閙至不歡而散。

 

   隨後的一年我沒有再見過她,一年後她才再次在我的小店出現。她絕口不提杯托的事,我當然亦不會哪壺不開提哪壺。

 

 北宋  定窰刻蓮花紋碗  來源:蘇富比

  勾起這段往事是因為最近看見李某寫文章教人鑑定定窰。

 

  李某名氣大,出版了多種書籍,亦參與過浙江龍泉窰址的發掘工作,對龍泉窰的面貌一定非常熱悉;對青白瓷和定窰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未能追上時代的步伐,亦未能洞悉造假者的進步技倆。

 

  青白瓷不光是江西景德鎮造的,遠至四川亦有青白瓷的作坊。李某認為青白瓷杯托釉色太淡、太白,是他可能不知道北宋早期青白瓷的釉色普遍都是白色之中帶淡淡的藍色,還未燒出均勻天藍色的釉色;太重是因為杯托須要承起放置在上面的杯,不厚重給人一種不穩重、頭重腳輕的感覺,另一個原因是每一個青白瓷作坊的拉胚、製瓷工藝都不同,沒有唯一標準,不應一概而論。

 

  沒有明顯土沁的說法更是惹人發噱。市場上出售的古瓷,大部份經過處理,有些還經過打磨,令到它們的賣相比較吸引。經過處理的古瓷,釉內的土沁(汚垢)已清洗乾淨,雖然肉眼未必看得見殘留的土沁,用十倍放大鏡或者照強光,土沁留下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

 

  談到這裏,我不妨舉一個實例:我認識的一個古瓷收藏家,他的藏品全部佈滿泥土,乾乾淨淨的古瓷他不買,他認為乾乾淨淨的古瓷是贋品,超過一千年的出土器物不可能沒有土沁。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古瓷上的泥土是「新泥」,是賣新仿古瓷的奸商用超能膠黏上去的。

 

  分辨不出「新泥」和土沁,只會撞板,常常受騙。

 

  造假者的敵人是文物專家和古董商,反之亦然。最近這二十年,造假者竭盡所能要騙倒文物專家和古董商,文物專家和古董商卻要不斷找出高仿的破綻,這種較勁一直持續,互有勝負,但總是文物專家和古董商佔上風;此無他,在真正的專家眼中,真的假不了,假的無論如何像真,也不會成為真品。

 

  文物專家的使命是為不同的文物的鑑定工作立一個標準。隨著科技的進步,造假者的造假技術愈來愈高超,文物專家要不斷檢視這些標準,補充最新的材料,令到造假者束手無策。

 

  李某教文物愛好者如何鑑定「定窰」的秘訣,二十年來已有相當多的陶瓷專家說了多遍,過時的秘訣已經趕不上造假者的高超技術,定窰愛好者如奉他的說話為圭臬,在古瓷市場橫衝直撞,只會慘變為羊怙。

 

  他的所謂鑑定秘訣,造假者知之甚詳,高明的造假者所仿造的高仿定窰,正正就是針對一般古陶瓷專家的認知而造出來的。

 

  現今的大部份文物專家,半生鮮有做過買賣,沒有上過戰場,只躲在象牙塔裏著書立說,人云亦云,他們對某類文物的認知,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認知階段,從不改進。二、三十年前甚少贋品,因為中國大陸那個時代還是一窮二白,造假者沒有資源也就弄不出甚麼花樣,最近十多年,造假者精益求精,高超的造假技術已騙倒一眾半桶水的文物專家。

 

  我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是這樣的:我初入行時看見順眼又不太傷本的文物便買,過程中不斷出錯,我同時亦不斷修正自己對某類文物的鑑定方法,經過一段漫長又痛苦又失落的日子,終於畧懂一二,接下來的就是經驗的累積和眼界的緞練。

 

  我最喜歡看「高仿」,越是高仿我越喜歡找出它的破綻。「不識新焉知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