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2020
常見的拍賣陷阱:有故事的拍品更有價值?
在拍賣行業,大部分主事者都認為有錢人大多數看不懂藝術品,但如果拍賣公司講出他能聽得懂的精彩故事,他就會對拍品發生濃厚興趣、勇於競投,將價格推高。
拍賣公司的套路非常簡單但有效,有故事的拍品就要深挖背後的故事;沒有故事的就為它編造一個故事,務必令到拍品看似承載不少歷史和文化内涵,從而吸引眼球。
為一件拍品編造一個人人聽得懂的故事,有些拍賣公司不假外求,自己一手一腳閉門造車;有些卻假手於人。編造的故事是否打動人心,還是穿鑿附會。偽託、無中生有,對拍賣公司來說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故事可以帶動買家熱烈競投,便目的已達。
說到編造故事的能手,當然離不開臭名昭著的藝術媒體。拍賣公司挖掘拍品背後的故事,對潛在買家和收藏家來說本是一件好事。他們可以通過拍賣目錄上的文字資訊,了解創作的年代、背景;再細讀專家的專業考證,令到他們了解拍品背後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資訊不但能充分反映出拍品本身的價值,更有利於獲得潛在買家和收藏家更大程度上的重視,從而獲得更好的成交價格。
藝術媒體不道德之處在於為一些沒有故事的拍品編造一個穿鑿附會。偽託的故事,例子多不勝數!
本來是擺放雨傘的元青花釉裡紅大罐、裝在鞋盒裏的國寶、八國聯軍在圓明園搶掠的國寶流失海外種種引人入勝、曲折離奇的故事一直在拍賣和收藏圈子流傳,其中有多少是真實,又有多少是杜撰的故事,從來沒有人深究。動聽的故事為一件拍品平添一點色彩、一點傳奇性,本來無傷大雅,但不少拍賣公司卻利用杜撰的故事包裝一些平平無奇、甚至是假的拍品,這便有違專業操守。
一百方出現在拍賣市場的清代玉璽,只有幾方是真品。這些假玉璽大部份有故事,但懂行的看一眼拍品便知它是龍還是蟲,亦不會聽拍賣公司杜撰的故事;不懂行的卻喜歡聽故事,當然會跌入拍賣公司佈置的圈套!
清代玉璽市場是贗品重災區。要學䁱分辨玉璽真假其實不太難,傳承是重要一環,之後要看材質、包漿丶印紐及印文的刀工。不懂看的最好不要沾手,因為它們動輙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港元一方,順帶一提:就算印文與《乾隆寶藪》、《嘉慶寶藪》所載的印文相同也不能作凖,買家想到辨別真假的其中一項標準,騙子和拍賣公司亦一早想到!
2016年12月14日,法國巴黎德魯奧拍賣行拍賣一方九龍印紐玉璽便是大假貨。2009年11月4日,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乾隆「八徵耄念之寶」璽,成交價4千多萬港元,但亦被質疑是大假貨。
拍賣公司熱衷為拍品講故事,但很多時卻走火入魔,講出荒誕離奇的故事,變成弄巧反拙!北京匡時拍賣公司拍賣清代《種菜詩唱和冊》時,便曾經大出洋相、貽笑天下!《種菜詩唱和冊》是清初浙派詩人吳之振以「種菜」為題,遍請當時天下文人名士唱和的集錦之作,其中有當時文壇巨擘如黃宗羲、黃宗炎、呂留良等人的親筆手書、印章款識,其文化內涵不言而喻。北京匡時在宣傳此詩冊時,大力著墨於呂留良和雍正時期震驚朝野的文字獄,一段情節曲折的歷史冤案有了實物證明,詩冊的歷史價值本已彰顯,但北京匡時似乎覺得還不夠吸引眼球,幾天後,又畫蛇添足,拋出一篇奇文,將 《種菜詩唱和冊》和民間傳說中的呂四娘扯上了關係。該文章「考證」後宣稱,清末章回小說中出現的呂四娘確認為呂留良的女兒,而小說中,發動文字獄,將呂留良開棺戮屍,使其家族遭受滅族之災的雍正帝最後為呂四娘所殺。
北京匡時將章回小說中出現的呂四娘「考證」為呂留良的女兒,將杜撰的人物呂四娘跟清初的真實政治人物呂留良扯上關係,美其名是推銷拍品,其實是詐騙潛在買家,但這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詐騙行為多不勝數。有意搞收藏的新進收藏家宜擦亮眼睛,不要被宵小瞞騙!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