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15
誰是香港大會堂的設計師?
香港大會堂一向是市民所關注的公共建築,是拜時興「集體回憶」所賜。從設計本身而言,它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包浩斯風格 - 外形樸素、線條簡潔,功能明確,結構清晰,體現典型的英國「現代主義」靈魂。那麼誰是香港大會堂的設計師?
廖本懷先生在「熱戀建築」一書的訪問中,鄭重說明哥頓布朗教授是香港大會堂的原設計師。大會堂是由五零代初已開始設計,原先由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哥頓布朗(Gordon Brown)的團隊設計,因為其原方案的預計建築成本太高,才轉由當時的工務局接手,由費雅倫(Allan Fitch)和羅納德菲利普斯(Ron Philips)共同負責,共花了十年才完成。從官方的資料,確實視他們兩人為大會堂的建築師。
同樣要澄清,今天所見的大會堂紀念花園在一九九二/九三年曾經過大幅翻新,除保留原來的長廊及大戰紀念庵外,總體是由建築署我們團隊重新設計,與原來的紀念花園已完全不同。新設計的概念包括:(一) 把整體布局分割為兩區:「靜態」的綠林區及「動態」的流動區,給遊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享受,令兩者不受干擾並藉此疏道人流。 (二) 以中軸線强化紀念庵的重要性。(三) 以水體營造安寧祥和的氣氛,這部份曾於一九九三年及二零零二年兩度改動。該水體設計原為一條水道,淌流過「英魂宛在,浩氣長存」的牌匾,兩旁梯澗喻意把英魂引領天堂,以示對戰爭英魂的尊重。後因市民投訴那只有一英呎水深的水帶「濺濕腳部」而被逼改為花糟,紀念庵則改由水池圍繞,由上而下引水淌流過牌匾。(四) 進入低座演奏廳大堂的琴鍵地鋪圖案,則是描繪表演藝術的文化符號。
有關水體園景的設計問題,身為過來人會明白這是設計師的夢裏南柯。皆因香港社會已變得民粹,可能因市民的一個簡單投訴,足以改動原來設計或設施。故此,康文署唯有要求水池的水深設限,及在水池旁加設欄杆甚至有要求把水池拆掉,設計師只好無奈地接受或乾脆放棄水體元素,以避免重重叠叠的欄杆及囉唆的警示牌,給遊客誤以為香港乃是極不文明的城市!
在大會堂外的廣場名為愛丁堡廣場,筆者有幸在二零零二年參與重修,以迎接香港回歸五週年紀念。設計採用「懷舊」與「現代」兩種手法。「懷舊」 - 是重現香港電燈公司百年來樹立的各式燈柱。「現代」- 是藉著香港市民的剪影,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百態:煲電話粥、放狗、親子、打機、唱K……
基於管理單位的要求,這些活潑的生活剪影,背後目的其實是為「阻隔」遊人不雅卧睡。作為設計師,最感滿足,是以輕鬆手法化解管理層的憂慮,亦能為公共廣場留下城市的印記。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