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腫瘤 │ 麻省醫院婦產科5名護士齊患腦瘤,院方堅稱無環境風險
美國麻省一間綜合醫院婦產科部門,日前傳出5名同層同科護士同患腦瘤事件,引發外界對醫護工作環境安全的關注。涉事醫院事後出面回應,認為「設施不存在環境風險」,惟檢查方式再惹質疑,懷疑院方企圖「提供預定的結論」讓問題消失,當地護士工會將繼續就事件展開調查。
綜合外媒《CBS NEWS》報道,美國麻省一間綜合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 Newton-Wellesley Hospital」,其5樓婦產科合共11名員工出現健康問題,其中5名同層同科護士全部確診腦瘤,其中兩人患上最常見的腦膜瘤(meningioma),幸而腦瘤均屬良性。
醫院內工作的護士坦言,他們擔心產科病房工作的長期護士患癌或腦瘤病例會不斷增加,一名患有腦瘤的護士,匿名接受訪問時指出,過去數年間於5樓工作的數10名護士都曾斷出患有不同程度的腦瘤,部分人確診癌症,其中3人接受了手術治療,強調「這不可能只是巧合。」她續指,事件揭發後許多員工都感到非常不安,希望院方可以提供工作環境的安全保證。
腦腫瘤|院方展開全面調查堅稱:醫院環境是安全的
據了解,醫院事後公開回應相關事件,證實自去年12月起已聯同政府健康與安全機構展開全面調查,範圍涵蓋多個潛在風險來源,包括即棄口罩、供水系統、附近的X光設施以及樓下的化療治療等,一直遵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南進行,並與職業健康與安全部、輻射和藥品安全辦公室及外部環境顧問合作。
醫院副首席醫療官Dr. Jonathan Sonis 及首席護士Sandy Muse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根據調查結果,我們有信心向我們的團隊與所有患者保證,醫院環境是安全的。」院方強調,部分病例發生時間早於新冠疫情,與環境因素無明顯關聯,並已向相關利益群體,包括該部門員工及麻省護士協會(Massachusetts Nurses Association, MNA)通報調查結果,還召開論壇回答員工問題。
腦腫瘤|護士協會質疑院方淡化問題
不過,麻省護士協會(MNA)事後對院方結論提出強烈質疑,工會發言人Joe Markman 指出,院方僅與少數護士溝通,環境檢測範圍有限,質疑院方試圖「提供預設的結論」以淡化問題,強調:「問題不在於腦瘤是否良性,而是為甚麼在同一樓層、同一群體中出現如此多的腫瘤個案。」工會目前正進行獨立科學調查,預計需數週時間完成。
腦腫瘤|「癌症集群」4大定義
有報道引述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說法,列出4大「癌症集群(cancer cluster)」定義,強調美國近4成民眾一生中會罹患癌症,因此即使許小區域內出現多宗個案,也不一定異常,需進一步分析基線風險與個案分布:
「癌症集群」4大定義
1. 相同類型的癌症
2. 在相同地區發生
3. 具共同原因
4. 且罹病人數超出預期基線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協會
腦腫瘤|腦瘤6大症狀
台灣神經外科醫生魏國珍曾在當地健康節目《健康2.0》指出,腦腫瘤的症狀與其位置、大小和特性相關,不同位置的腦腫瘤所引發的症狀不盡相同,而大多和腦腫瘤壓迫和破壞局部腦區域所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有關,主要分為6種症狀:
1. 運動功能
如果腫瘤接近運動神經纖維附近,容易造成對側肢體無力。
2. 感覺功能
可能對側肢體無力、觸覺變得不敏感、空間認知感覺變得不靈敏,進而影響走路的平穩度。
3. 平衡功能
如果小腦有腫瘤,容易影響走路平衡感。
4. 語言功能
如果左大腦有腫瘤,容易造成語言表達或語言理解能力喪失,例如失語症。
5. 記憶功能
如果腫瘤壓迫到腦部顳葉內側,患者很容易出現健忘問題。
6. 個性改變
如果腫瘤在大腦額葉,會導致個性變調的問題,例如原本很積極的人卻變得很懶散。
資料來源:新北市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醫生 健康2.0
腦腫瘤|腦腫瘤5大常見症狀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接受訪問時指出,腦內一旦出現腫瘤,無論良性及惡性,腫瘤可以不斷長大,令腦壓上升,繼而令患者出現一連串不適,甚至影響患者語言、視力、聽力及運動能力。不過,他亦補充指部分良性腫瘤亦可以是毫無病徵,可能只是出現輕微頭痛,令患者掉以輕心。
腦瘤開始時可以是毫無病徵,但隨著時間流逝,病情開始惡化,病徵便會愈來愈明顯,屆時治療難度便會再有所增加。
腦腫瘤常見5大症狀
1. 頭痛
● 鈍痛為主
● 咳嗽、打噴嚏等會加劇痛楚
● 早期只在早上頭痛;後期持續頭痛
● 服藥難紓緩
2. 視力減退
● 視力模糊
● 出現重影
3. 嘔吐
● 突然及劇烈
● 或呈「噴射性」
● 未必伴隨噁心
4. 癲癇發作
● 局部性或全身性
5. 局部神經功能障礙
● 單邊肢體無力
● 走路不穩
● 言語表達困難
資料來源: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
資料來源:CBS NEWS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