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10:04:10
眾籌平台孕育創意與多元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眾籌」可謂近年最具顛覆性概念之一,最著名的眾籌平台網站Kickstarter,起初只是一場集資困難的音樂活動,結果創辦人之一的陳佩里(Perry Chen)抱着資金民主化的理想,透過「眾籌」孕育出許多被埋沒的創意、藝術作品及產品。
Kickstarter概念源自陳佩里早年一段經歷,當時他在新奧爾良居住,和朋友籌集資金舉辦一場音樂活動,但苦無門路失敗告終,觸發他想像如果有一個方法,能讓他向與普羅大眾分享他的創意,同時募集資金付諸實行,保障有足夠人數支持才付款,這讓更多人能參與創作過程,並得到諸如音樂專輯等成果。
源自一個難產音樂活動
數年後,他在紐約市遇上楊希.史特里克勒(Yancey Strickler)和查爾斯.艾德勒(Charles Adler),三人一拍即合,2009年正式創立Kickstarter。那年美國剛經歷金融海嘯,傳統資本主義備受質疑,而Kickstarter的模式從下而上由大眾主導,似乎是回應大企業和銀行的壟斷,一些不獲大型唱片公司和荷里活垂青的創作,卻能透過Kickstarter向大眾展現。
Charles Adler (左), Perry Chen (中), Yancey Strickler(右)
Kickstarter的理念清晰,就是希望為世界帶來更多具創意的項目,創造多元的藝術和文化,痛恨單一文化,每名新入職的員工均會收到這份有關公司理念的文件。由創辦至今,Kickstarter已有超過10萬個項目成功募資,當中包括藝術、設計、音樂、出版、科技及遊戲等,當中與文化和藝術相關的佔超過一半。
睡眠追蹤系統Sense
《時代》雜誌近年評選的25項最佳發明,平均有兩成發明是來自Kickstarter,今年度獲選的有睡眠追蹤系統、漂浮燈泡和攜帶式空氣清淨機。源自Kickstarter的電影更有11部獲得奧斯卡提名,其中一部《控訴》(Inocente)最終獲得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Inocente電影劇照
無意上市追逐更多利益
部分非主流、低商業潛力或政治敏感的項目,得到眾籌模式的支持,才得以面世。例如「CHRONICLE ::FERGUSON」是一個眾籌相集項目,發起人希望透過項目,真實地記錄2014年發生的非裔美國青年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遭白人警員射殺案,讓民眾將命案發生時在附近拍攝到的相片上載到一個公開網站,並將相集出版,除了資助者會得到相集外,還會捐到當地的學校和圖書館保存這一段歷史。
CHRONICLE FERGUSON
Kickstarter的模式是讓公眾小額資助項目,達到籌集資金的目標,然後資助者獲得回報,例如實體產品,Kickstarter會抽取募集資金的5%作為佣金。自成立的第二年起,Kickstarter已經能夠獲得盈利,近數年每年盈利約500萬至1000萬美元。與絕大多數科創公司走的路不同,陳佩里與其他創辦人並無計劃上市或賣盤,追逐更多的經濟利益。
2014年,Kickstarter取得共益企業認證(Certified B Corp ),翌年將公司法人實體改為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為美國公司法框架內的一種選擇,讓企業可以在利潤之外,把社會、環保、員工和社區的正面效益列為公司的法定目標。公益公司已於美國31個州份立法,繼美國後,意大利為第二個國家為此立法。
落實支援創意政策
「如果沒有法律框架,公司的使命和價值只會淪為追求利潤之下的第二目標」,陳佩里解釋註冊成為公益公司的決定,「我們希望公司的成功是以使命來量度,而非利潤多少」。在認證過程中,Kickstarter落實「將創意帶進生活」作為使命,從營運上反映公司價值(不採取避稅策略、盡力減低對環境的影響等),承諾對創意、平等、藝術的支持。
Kickstarter在共益企業的框架下展開連串實踐,例如將其5%的稅後純利,資助藝術及音樂教育,又鼓勵員工作為導師,有薪地培訓及指導一些未獲機會接觸藝術、科技及商業的群體,全面推動藝術教育。
Kickstarter又重新審視公司的環保政策,如在總部設立天台花園和雨水收集系統,並為Kickstarter網站上的創作者提供指引,如何生產更環保的產品和包裝。為評估社會效益,作為量度標準並進一步提升,Kickstarter將於2017年出版首份共益企業年報,將一切資料透明。
雖然全美國只有不足0.01%公司成為了共益企業,Kickstarter卻對此表示樂觀,相信更多具前膽性公司加入,將形成一股集體聲音,否定商業純粹謀利,追求利潤之外的價值,陳佩里認為,這有助聘請到與他們理想相近的員工。
研究眾籌多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Ethan Mollick最近發表報告,量度出Kickstarter對「創意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數據顯示,Kickstarter用戶在實現項目的過程中,直接創造了超過53億美元(約414億港元)的經濟效益。經眾籌後,部分漸轉為自負營虧的公司,有8800間新的公司因此而成立,帶來30萬個「創意經濟」的全職及兼職職位。
Mollick問卷訪問65000位在平台上的創作者,近四成受表示Kickstarter在項目中,幫助了他們在專業方面的成長;近兩成則表示,收入和工作機會均得到提升,這些數據印證Kickstarter對整個「創業經濟」和產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更有趣的是Mollick在集中研究劇場項目,比對專家選擇的項目和Kickstarter上成功的項目,發現兩者選擇大致相同,除了一些專家團隊中有意見分歧的項目,大眾更傾向支持。這說明了眾籌中的大眾智慧,並包容更多實驗性和大膽創作。
這項研究更印證了Kickstarter一直以來的理想,眾籌除了讓資金民主化,提供傳統由上而下的融資方式以外的選擇,推動「創意經濟」外,更開放了藝術和創作民主化,讓民眾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
作者為仁人學社市場及項目主任
james.chan@education-for-good.com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