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13
《行為的藝術》 教你遠離不幸,聰明地過活
上篇介紹杜伯里的《思想的藝術》 ,不得不繼續談他的系列續篇:《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書名: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überlassen)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出版:商周出版(中文版)/ Carl Hanser Verlag GmbH & Co. KG(德文版)
(讀本由商務提供)
此書的52章同樣是他在《時代》、《法蘭克福彙報》和瑞士《週日報》的專欄文章結集,集中透視人類行為模式中的盲點和偏誤,當中介紹生活上的迷思和思考陷阱,作者以大眾的行為習慣來闡釋、舉例說明,生動易明。
此書較易讀,也很實用,因為生活上的行為習性、惰性,時刻都在進行。當我提到「因為」二字,讀者們是否生起想看此書的興致?這便是第一章提到的「理由的正當性」行為偏誤。作者說,有些理由沒有意義,但大眾總是著迷於「因為」二字,而從好的方面看,「因為」在生活上不可或缺,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如《思想的藝術》一書,杜伯里用生活故事和實例作包裝,把心理學理論深入淺出地說明,有些法則我們十分熟悉,如「決策疲勞」-「密集的決策過程會耗費人的意志力」;又如「平均的問題」-社會愈來愈複雜,不規則的分布愈來愈高。甚至無色無味的「傳染性偏見」-你是否會抗拒穿上希特拉的毛衣,或侯賽因用過的酒杯?
書中有些章節,像心靈雞湯,教人處理負面情緒,如「嫉妒」:「我們容易嫉妒那些在年齡,職業和生活方式上,和我們相仿的人。」但作者認為,其實嫉妒這情緒,比憤怒、悲觀和恐懼,最容易擺脫。
又例如提醒我們金錢的意義的「私房錢效應」,即人們「敢於把投資贏回來的獲利花在高風險的地方」,而往往忘記了不知節制時,會招致更多損失。
有些篇章針對人的劣根性,比方「拖延症」:即「拖延不愉快但重要的行為」。作者長期放於桌面的稅務申報表便是一例。他指出,拖延症是不理性卻是人性的一部份,但也提出改善恣意自我放逐的方法,包括消除雜念。他寫作時便會關掉網絡,心無旁騖是培養自我克制力的良方。
杜伯理的《行為的藝術》,基本上是指導我們顛覆傳統思維和處事方式,正確點說,是撥亂反正。他在序中說,讀這書不一定令讀者聰明點,而是令人沒那麼笨;他引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智者的目標不是獲得幸福,而是要避免不幸。」這才是最重要的啟發。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