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2013

《優秀老師大不同》直擊教育現場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這陣子有關教育的新聞真不少:幼稚園的排隊潮,大學選校長的熱議,都是在「起跑點」上的風波,我真心從正面看,這些事情反映大眾對教育的期許,都是為了下一代「挺身而出」的言行。

 

書名: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What Great Teachers Do Differently : 17 Things That Matter Most)

作者:陶德‧威塔克(Todd Whitaker)

出版:木馬文化(中文版)/Routledge(英文版)

 

  教書時,也曾抱怨學生遲到走堂的陋習,但最近看了《優秀老師大不同》,多了一重反思。我們都曾經做過學生,知道在課堂內是怎麼一回事,都有對好老師的期望。教育工作除了是志業外,教師成長更是重要的課題,需要學習,激盪出對工作的動機和熱情。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是培養優秀老師的工具書,書中提出17項成為好老師的要點,輔以生動的故事和實例,而非紙上談兵。作者陶德‧威塔克曾當過教師、校長,現在是印第安那州大學教授,教授教育領導課程,長年專注教育績效研究,也是知名的演說家,作家。

 

  作者說,好老師有平息風波的能力,問題只會留在學校裏,不會煽風點火。好老師明白到,觀感會成為事實,若對某班學生有負評,學生也會感覺到。

 

  作者舉學生的行為問題為例,比如開學時全班同學中有一人搗蛋,好老師會作出合時、專業的回應,才會贏得大部分學生的尊敬。老師以尊重的態度面對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自信地成長。動輒罰站、咆哮辱罵、送學生去校長室等,都不是強調「質」的教育方式。

 

  高效能的老師會不時留意自己和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有些甚至善於解讀面部表情和適時讓學生回應想法。

 

  有些老師會不時出言冒犯或羞辱學生而不自知。作者認為應幫助他們建立「社群技巧」,而不是要強逼他們認錯或道歉。有些老師或出於自信不足,自尊和自我中心作遂,及早學習改變做法,可減低事後修補修害。

 

  在第18章「讓在乎變得很酷」,作者回憶他在一間國中任校長時,學生幫忙「認養」一間特殊學校內身體殘障的學生,聖誕前替他們搞募捐活動,目的是替他們買運動服,手套和帽子。活動十分成功,連本來不太積極的老師也能達標。之後的周會上,最難忘時刻,是簾幕拉起,全體學前班的特殊學生站在台上,穿著募捐買來的運動服,一起唱聖誕以表謝意,場面感人。這很「酷」的氣氛在全校起著作用,學校氣氛變得和諧,學生甚少犯事,使校園成為有愛的地方,教育便變得有意義。

 

  無論他人要求我們怎樣做,我們都必須關注對學生有益的事情。學生畢業後未必記得老師傳授的知識,但他們記得你對他們的關愛。作者在書末總結課堂上十七件最重要的事,當中包括:

 

  *好老師從不忘記:是人決定了學校的品質,而不是方案。

 

  *好老師在學年初就設立了明確的期許,並且在整個學年貫徹執行。

 

  *好老師對學生期望很高,對自己的期望更高。

 

  *好老師努力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傷害學生的個人情感,並願意修補任何可能造成的傷害。

 

  *當學生行為不當時,好老師的目標是讓這種行為不再發生。

 

  *好老師客觀看待標準化的考試。他們關注學生真實遭遇到的學習問題。

 

  *好老師會不斷檢視,對於他們所作的每項決定,誰會覺得自在,誰又覺得不自在。他們把每個學生都當成好學生看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