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

不只「故事」:文學的虛構乃反映現實的鏡子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德國作家歌德的名言:

 

  「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生於1749年,1832年逝世,他是個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七。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普羅米修斯》等名著。

 

  歌德這句話,說出文學作品的價值。優秀的作品,可以是一個讓你欣賞以至迷醉的故事,但它的意義往往深不見底,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探測到一些不同的東西,甚至是作者也沒有設想到的東西。因為優秀作家在寫作時,是跟著人物的性格和現實的邏輯去書寫的,他創作了人物,寫了故事,但往往由人物帶領著直接的筆觸,帶出來的意義未必是作家設定的。

 

  亞里士多德說過,美比歷史更真實。小說比新聞記載或歷史書寫更真實。因為報道新聞也要考慮法律界線,寫歷史更會受現實政治所左右,但寫小說,在虛構的人名、年代甚至地點的情況下,可以盡作家所知道的真實去盡情書寫。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說:「只有在小說裏,一切都暴露得淋漓盡致。」

 

  在《紅樓夢》中,你探測到的清代社會、人情,以至到今天仍然存在的人與人的複雜關係,絕不是任何一部歷史著作或紀實報導可以達到的。在《戰爭與和平》中,所表現的俄國社會和人物關係也一樣。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