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24
Schiaparelli和Phoebe Philo終於要進軍亞洲市場?面向全世界的品牌才會得以成功?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法國品牌Schiaparelli早前揀選了上海恆隆廣場作為首間亞洲pop-up store據點,消息迅速在小紅書散播,不少粉絲都紛紛趕及11月6日結束前去朝聖。不過對Schiaparelli產品設計熟悉的人應知道他們的零售價非常昂貴,定位已經貼近Chanel,最便宜入門產品的耳環和胸針也要1100歐元,再加上近一年內地經濟急速放緩,相信去朝聖的人多,但真正光顧的人並不多。雖然國內有不少女富豪及富二代,但Schiaparelli的產品設計對她們來說始終是很小眾,遠不及Chanel和Dior的商業化和可穿性,加上文化差異,中國女性消費者始終不及外國女性思想前衛,所以中國消費者佔Schiaparelli的比率依然很少,亦解釋了為甚麼Schiaparelli一直以來不進軍中國市場。不過我相信今次他們在上海開pop-up store,明顯是想試水溫,看反應再決定會否正式在國內開店。
Schiaparelli隸屬意大利Tod’s集團,但Tod’s集團並沒有以旗下品牌的商業經營模式去營運Schiaparelli,在品牌改革初期,想購買的人只能親身到巴黎總壇預約,並不接受walk-in客人,加上價格定位,很快便塑造出一個高人一等的氣派。他們營商手法雖然非常低調,但因為產品設計太過出色,人氣不斷上升,隨後亦相繼在倫敦、紐約、洛杉磯和達拉斯開設了專門店,同時亦開設了官方網店,不過官網只有很少量貨品可以直接落單購買,其他都要透過網上表格去聯絡客服。他們甚至不做wholesale,就算是連卡佛和JOYCE敲門都被拒諸門外,相當有氣焰。
但再有態度的時裝品牌也要吃飯,正如去年9月面世的Phoebe Philo都十分有態度,系列只限於官方網店發售,而且只限配送到北美、英國及歐洲,令一眾身處亞洲的粉絲們心癢癢。不過未知是否定價過高,在第一波系列公開發售之後,品牌聲勢隨著討論度減少而急轉直下。相反其競爭對手The Row不但沒有被Phoebe Philo威脅到,人氣更不跌反升,於較早前更在巴黎開設了首間旗艦店,在社交媒體的討論度比Phoebe Philo有過之而不及。不知Phoebe Philo品牌高層是早有計劃,抑或是受到銷售壓力所致,在較早前他們終於宣佈所有產品於11月可配送至香港、日本、新加坡、南韓及澳洲,更罕有地拓展wholesale業務,於10月26日正式在日本銀座Dover Street Market及新宿伊勢丹發售,緊隨其後米蘭著名買手店10 Corso Como、巴黎及倫敦的Dover Street Market、洛杉磯的Maxfield和Neiman Marcus、悉尼買手店Parlour X以及韓國著名百貨店Shinsegae都會發售Phoebe Philo,可見Phoebe Philo終於發力要跟The Row一較高下。
這證明了一點,再有態度的時裝品牌始終都是一門生意,理想與現實永遠都是不能並存,因為市場才是操控者,只有面向全世界的品牌才會得以成功,再清高要與世隔絕的品牌,終有一天會自討苦吃。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