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16
減廢生力軍 為舊物「升級」 黑膠變手機殼 紙包飲品成銀包
香港廢物多,回收存漏洞,簡直是Upcycling(升級再造)的「天堂」。80後LS夥90後女友Mayu就由「Band友」白領變身黑膠手作人,同樣年輕的三人組「收皮Saupei」,則以大家熟口熟面的零食包裝升級銀包、散紙包。
有些人僅視升級再造為賣點,但對這班年輕人而言,不求有賺,只是覺得身上有種責任。
白領變身黑膠再造師
品牌名字「Lumdums」源自一隻生活於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的流浪小貓,Mayu(左)收養後才發覺小貓懷有身孕,「大肚Lumdum」之名由是得來。貓媽媽誕下2女1男,貓仔被另一朋友收養,二人則繼續當「3母女」的貓奴,努力賺錢買「罐罐」(貓糧)。
13年創立「Lumdums」時,LS仍是一個從事市場營銷的白領,公餘愛夾下Band,跟女友Mayu都愛小眾樂隊,愛逛夜冷市場,鴨寮街最對口味。「見到很多舊黑膠碟放在地上,甚至發了霉,覺得好可惜。」他們想讓黑膠「重生」,於是將之切割成大型樂器配件、結他撥片等,跟相熟的Band友分享,讀過時裝設計,接觸過首飾設計和製作的Mayu,想到以此造首飾及手機殼,成為品牌台柱。
有些客人想產品保留清晰的唱片紋理,甚至指定產品由某某歌星或某某唱片製成,不過「原材料」不是兩人能控制,「譬如我很喜歡張國榮和Bad Company,會覺得擁有他們的唱片是一種榮幸和快樂,就算唱片已壞,用來收藏和紀念都好過拿去切割。」但一隻舊黑膠碟只得部分能製作產品,逃過被棄的命運。
向基層長者採購
舊黑膠碟不少來自大陸,透過回收商等輾轉落到擺賣夜冷的基層老人家手上,「我們會用一個稍高的價錢向他們收購,順便幫幫他們。」也有人主動捐贈,「但我們只接收已損壞、無法再播放的黑膠,用未報廢的碟造產品,違反我們本意。」
全手工製黑膠碟手機殼,價錢由260至400元不等。
黑膠手機殼售價介乎200多至400元,而首飾則涵蓋90多元的耳環至300多元的頸鏈。二人笑言,單靠賣產品「不會飛黃騰達」。LS直言:「繼續做(正職),可以開到飯,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弱質纖纖Mayu竟然做過倉務、速遞、餐飲、零售等「七十二行」,目的是趁年輕找出自己感喜歡又能維生的工作。
約莫年半前,二人開始全職打理「Lumdums」,每日中午開始製作、包裝和寄送產品,又包辦網店、宣傳和客戶服務,忙到凌晨時分才收工。他們坦言,產品研發是一大挑戰,「腦海中會有成品的模樣,但我們沒有受過甚麼專業訓練,惟有用自己的方式摸索出來。」
用自己方式生產
由於資金有限,只能靠社交網絡和擺市集增人氣,又於台灣設計網站Pinkoi開店,以吸納更受落手作文創的台灣客,「我們的網店只用PayPal和信用卡付款,一來有滙率問題,二來不是所有台灣人都有信用卡。Pinkoi則讓客人在超商(即便利店)付款。」去年「Lumdums」獲邀參加香港「誠品黑膠節」,現於香港誠品長期上架。
有些手作人都以Upcycling作招徠,但兩人坦言不會如此標榜自己,「(我們)不過是將前人遺留下來的出色事物延續。」但在香港這片土地,曲高多和寡,「擺市集時,很多人第一句就問:『呢個係咩料?』覺得是將一些垃圾來掛在身上。」
香港在環保減廢、升級再造「跑輸大市」已不是秘密,「外國是家家戶戶自發去做(升級再造),在香港只有某一類人(手作人)才做。」Mayu亦指,不少香港人視升級再造為商業賣點,以前讀時裝設計,學校也會間接地向同學灌輸以上觀念,「但當你只當升級再造是賣點,到底會放幾多心機去做呢?」
三人行 垃圾製散紙包
「Saupei」三子希望從人們最熟悉的零食等入手,推動減廢和升級再造。左起為Messi、Kimi、Liam。
平面設計師Kimi本身對升級再造並不陌生,她在牛頭角工廈開設的工作室,跟製衣廠為鄰,經常執拾被丟棄的橡筋、布碎等併布做銀包和小袋,但將零食飲品包裝袋造產品「升級再造」卻只是去年的事。事緣某次見到有朋友竟將一個飲品紙盒剪開再摺起當銀包使用,而且一個可以用上3個月,又在印度見識過將用過的膠袋壓成很厚的物料,於是想照辦煮碗,「有時看新聞令我們感到很無奈——原來棄置在三色回收桶的廢物不會被回收。」
3人特別鍾愛這幾款以膠袋製成的散紙包,「雖然它算不上很美觀,但卻很有象徵性,每個人都用過。」
老友Messi同樣對環保議題很敏感,去年到尼泊爾旅遊,竟然在當地的水源——喜瑪拉雅山見到很多膠製品,「水源有膠,全村都會病。我們很心痛,為甚麼仍然有人類在傷害這個地方。」她曾在山中泥土見到圖案顯示約92、93年的連鎖店膠袋,「一個膠袋在我們有生之年,它都會完整無缺。」
一個家庭 棄300飲品盒
兩人與後來加入的Liam一起收集紙包飲品包裝盒、零食包裝袋等,將之製成銀包、散紙包、小袋,甚至是用來盛載煙灰的小盒,「第一個步驟是清洗乾淨。沒有油份的話,用清水清洗已經可以;而奶盒如果洗得不乾淨會發酵和發臭,所以我們不傾向使用。」
她們曾經在物品交換平台交換飲品紙盒,「一個家庭已經有300多個飲品紙盒,而且幾乎全部是檸檬茶!」
膠袋製成的產品,一般是用上4至8層膠袋對摺,再用熨畫機壓成一起再加工,「熨畫機可以控制到熱度和力度,令產品更一致。」
製成的產品主要透過fb專頁網售,網站已於5月面世,客人可以直接付款,又接受客人度身訂造。產品暫採自由定價,「大部分客人都是付20元上下,甚至用蘋果交換。」膠袋散紙包初步定價59元,原材料雖然零成本,但3人花盡心機升級再造非為賺大錢,只想為減廢出一分力,且大家各有正職,Kimi做平面設計,Messi則教在港少數族裔中文,Liam正職也從事健康和環保工作。
他們又指回收計劃有漏洞,例如一個飲品紙盒並非全由紙製成,單單將之歸類為紙類回收廢物並非正確做法。故除了自己開班,亦在碧街18號等組織和社區中心教班,「希望教會大家哪些物料不能回收,讓他們自己動手造。」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