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21
電子健康管理新景氣
說起電子醫療,有人也許會想起在科幻sci-fi電影中,機械人以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手術、或人體植入電子晶片等這些超現實畫面。事實上,與醫療有關的科技利用不限於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日新月異的高深醫療技術。日常生活中簡單以手機記錄每日行走步數,以至開設電子醫療紀錄等,皆是利用資訊科技改善醫療服務質素的例子,協助大眾增進身心健康。
這些與日常健康管理有關的科技可分為兩大類型:telemedicine(電子問診服務,又稱遙距問診服務)和telehealth (電子或遙距健康服務)。美國家庭醫生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對兩者有清楚界定:電子問診服務,特指利用科技以遠程提供診治服務(clinical services),當中有賴醫生以通訊科技彌補地理距離的限制,我們的研究團隊過往亦曾撰文詳述電子問診的利處(參閱全文);電子健康服務則不限於就診服務,一般與電子和資訊科技有關的照護、支援或健康管理服務 (non-clinical services) 亦包含在內。(註1)
本港電子健康管理 發展不在一朝一夕
早於九十年代,香港公營醫療部門已為病人設立電子病歷。直至2009年,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港幣7億200萬元,全面發展電子健康紀錄發展計劃。全港性的公私營醫護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在2016年正式啟用,截至2021年三月底,已錄得超過170萬名病人自願登記系統,有助不同醫護提供者的協作護理。(註2)
除電子病歷外,醫院管理局亦在2019年推出流動應用程式「HA Go」,由管理預約、流動繳費、個人化健康管理、復康療程和多媒體認知訓練等一站式服務,推動遙距醫療,在新冠疫情中尤其受病人歡迎,有效推動持續性護理,為病人及照顧者都帶來方便。
不少民間機構亦樂於推出創新計劃,以電子科技促進廣大市民的健康護理,如賽馬會於2016年撥款過億港元推動為期三年的「e健樂電子健康管理計劃」,現時已踏入第二季。該計劃於80間長者中心建立電子健康站,鼓勵長者定期量度健康指標(血壓、血糖和體重)和填寫健康質素問卷,並就所收集的數據作分析,檢視潛在健康風險,由跨專業團隊及早提供遠程跟進及關懷。推行至今已有超過5500名長者受惠,強化自主健康管理。
港府於今年3月發表最新一份醫療人力推算報告,預測2030年本港將欠缺1610名醫生人手,團結香港基金則估計要追上新加坡的現時的水平,本地最少要立即增加近3500名醫生。雖然政府近來在增加醫療人力上漸見積極,預計在本立法年度將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透過修例加大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但要解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的資源限制,盡快縮短病患者的醫療服務輪候時間,在改革市民管理健康和獲取醫療服務上亦大有改進空間。我們預計電子健康管理會愈見普及,本地公私營機構將繼續善用科技,以集中緊絀的資源,應對最緊急的醫療需求。
註:
1)https://www.aafp.org/news/media-center/kits/telemedicine-and-telehealth.html
2)https://www.ehealth.gov.hk/en/index.html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