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2017
先講使命 再談資源
特首昨天公布新增教育資源的具體措施。教育是百年大業,意義重大,單靠投放財政資源並不能完全解決學與教的問題,前線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付出的動力,不應只源自金錢,更應源自為社會培育下一代人才的使命。
每年新增50億元的教育資源中,林鄭預留了36億元經常開支,改善班級和教師比例,增加0.1。有教師團體代表指,增加2,000多名常額教師未能解決問題,期待繼續有另一個0.1,甚至0.2、0.3,陸續有來。
對教師團體這種得隴望蜀的要求,我們並不意外,這類想法很多時也會在工會意識氾濫、盲目為同業爭取福利的工人組織出現,但希望這些教師「利益」團體謹記,他們並非一般工會組織,而教師也不是普通工人,其分別在於︰教師應有一份為社會下一代作貢獻的使命感。
與其他具社會服務性質的專業一樣,例如醫護、警察、消防、社工等,前線教育工作者都應抱使命感,積極付出,才值得受社會尊重和敬重。正如昨文主張,新增資源要盡快通過並落實,從而為教師營造相對穩定的任職環境和條件,超額、合約教師,甚至準教師,可有更多機會轉任或入職為常額教師。至於教師團體要求全面解決教師的飯碗問題,我們則有保留。除了對公共財政會造成長期負擔外,合約制可發揮的正面作用,同樣需要考慮。
其實不少校長反映,合約制的教職員,包括教師、副教師及教學助理等的表現不少會比非合約制的常額教職員為佳,但當「合約」轉為「常額」後,他們「變臉」就會比四川的變臉專家更快︰從「合約」時期或會朝7晚7,變為朝8晚4,工作態度往往也判若兩人;教學以外,參與有益於學生成長、發展的事務也愈來愈少,更不要說有任何承擔。
大家都會認同,課外活動或其他教學經歷對學生的成長有重大幫助和影響。那些學界跳高、游泳女神和運動健將等,以及參與機械人比賽等活動的學生,都是獲相關老師在背後的支持、鼓勵及付出,才得以成就。
若今次新增的教育資源可盡快獲通過,便可免去部分合約制教師的徬徨和憂慮;若常額和合約教師都抱使命感,繼續為培育下一代而努力,香港的教育才有未來,否則,有朝一日,中、小學教學工作都要像某些企業般外判,甚或要採用EduTech(教育科技)全面取代,到時再談怎樣增撥資源也無用。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