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2017
填海造地才紓困
覓地建屋雖然是社會共識,但覓甚麼地、建甚麼屋,社會卻一直未達共識。土地專責小組昨討論「發展郊野公園」及「填平船灣淡水湖」以增土地供應,但若只撥0.1%郊野公園面積來闢地,不如不做。
我們贊成發展郊野公園土地。不過,由發展郊野公園土地,至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最終至發展郊野公園低生態價值的邊陲地帶,主張拓展土地的「發展派」一直妥協,而「環保派」則在政府可能發展的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步步進逼,「積極」找一些「非常罕見」至「未有評級」的蝴蝶品種,結果找到20多種,當然這又為「環保派」添了幾個籌碼。可能正因如此,政府才預算只撥0.1%郊野公園面積,興建僅7,500個住宅單位。
但據政府估計,未來30年,香港尚欠100萬個住宅單位。新拓土地要走完「公開諮詢」、「環保評估」至「批地建屋」整個程序,至少需要15至18年,若這0.1%丁點土地,加上近20年時間,不但杯水車薪,而且遠水難救近火,事倍功半,急需上樓的市民,可以等得到嗎?
其實,即使可發展1%郊野公園地,按現時建屋規模也只得75,000個,還不到短欠住宅的十分之一,此類些微土地簡直如蒼蠅腳上的傷口,微不足道。
香港郊野公園土地(佔全港39%面積)連同其他保育土地,共近6成面積,假如能多撥幾個%的面積出來建屋,對紓緩住屋問題,無疑會功德無量。
至於填湖建議,在環保的關注上,恐怕還有更多更大的考慮,土地專責小組不如專注探討發展更多郊野公園土地的可行性,而非「細眉細眼」地研究那0.1%。因為開發0.1%對解決問題幫助並不大,姿態多於實際,但若發展到2%,香港還有98%郊野公園土地,但2%帶來的15萬個單位,對社會就有很正面的影響。
假如筆者再發夢,最終有10%郊野公園土地可用,那便是75萬個住宅單位!相信已可解決不少港人需要花40至50年的青春,胼手胝足,為層樓「白捱」半生。人生有幾多個40年?同樣,社會也需要幾十年的青春去經營、去發展。每當發展涉及環境、保育,不少「環保派」就會嚷著「先棕後綠」這類迂迴方法,甚至有人要求政府要先處理好新來港人士的審批入境權問題,做好把關才有商量。這類要求,不是捨易取難,就是強人所難,都不太對焦。
在規模上,0.1%的郊野公園土地,就有如「烏蠅腳瘡」;在方法上,只像「賊佬試沙煲」般故作試探,總難見到有在維港以外,大手筆填海、造地的氣魄。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