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2018
打造樞紐 發展科創
在創新及科技的年代,經濟的新引擎在創科,而環球創科經濟的質與量,都在人才,今時根本就是「搶人才」的競賽。廣州市將設內地首個「海歸小鎮」聚集人才,香港在土地空間上並沒有甚麼優勢,面對鄰近城市搶人才新招,可以怎樣應付?
廣州將劃出1平方公里,建造專為留學歸國人才而設的營商環境,同時組建20億元(人民幣,下同)園區營運管理基金,吸引資金,基金規模目標為200億元以上。
海歸人才通常有技術及創科能力,對當地創科將有不少貢獻,而這個「海歸社區」則擬引進5萬名人才,其野心不可小覷。與這社區規模相似的香港基建規劃,要數面積約87公頃的落馬洲科技園,部分設施預期於2020年開始營運,但有沒有廣州這個「海歸社區」般的吸引力則存疑。假如香港不以科技園或創科社區等基建去吸引人才,有沒有其他較靈活及更便捷的方案?有。
香港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工程學院宣布合辦實驗室,發展精準醫療,這個結合工程及醫學的技術、儀器及設備的研發模式,可廣泛應用於其他創科項目上—以實驗室、研究所去吸引創科人才。要吸引人才固然可有很多方法,研發空間、資助,甚至人才的子女教育等都是,但以香港的條件,最大優勢仍是替創科項目引資,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帶動市場的作用。
因此,所謂「盡攬」天下創科精英,香港未必需要國際頂尖的科技學府坐鎮,反而要銳意成為一個讓科創企業容易取得資源(例如透過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讓其科研成果成功推出市場的一個樞紐,這些工作香港優而為之,而且駕輕就熟。
試想想,若香港透過與大學合作,以吸納一些3至5年的創科項目為目標,以確保IPO貨如輪轉;再以單身或小家庭的創科人才,例如來自東歐或東南亞國家的人才為對象,那可避免與內地直接爭奪人才,香港才會有較大機會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勝出。此外,政府還要設一個部門,專責替這些科創企業做行政工作,搞上市集資。當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是在這方面全力協助中小企,搞活了美國經濟,增加了稅收。
光纖之父高錕當年願意回港發展估計是看中了香港密集的通訊基建網絡,今時港對創科人才的吸引力何在?千多年前王勃的《滕王閣序》有「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之句—今天為政者不但要禮賢下士,才可吸引到像徐稚一樣的高士,而且要協助這些懂得生金蛋的人才順利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人才方會趨之若鶩。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