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2019
源頭檢測 保食材安全
食物安全中心早前公布,本港有3間食肆的吞拿魚刺身樣本被檢驗出水銀含量超出法例標準,而3間食肆都已按食安中心指示,停售受污染的吞拿魚刺身。
食安中心今次成功為市民健康把關,值得讚賞,但由此是否已反映出市面食物在入口和檢測方面,仍大有改進空間?食安中心和食物及衞生局必須從「水銀吞拿魚」這冰山一角,更全面地檢視食物安全危機,保障市民健康。
3間被驗出水銀含量超標的食肆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水銀超標最多的吞拿魚刺身來自荃灣一間連鎖迴轉壽司店,而這間以較大眾化價錢穩佔壽司市場一席的連鎖店,不但有8間分店遍及港九新界,而且有40多間外賣店。如果所有店舖的吞拿魚都是來自同一供應商的話,對公眾健康便會帶來不少影響。
水銀(汞)毒,若人體攝取一定數量的水銀,並讓水銀積聚於體內,便有機會導致水銀中毒,而進食受水銀污染的食物,例如受污染的捕獵性魚類(包括吞拿魚)正是中水銀毒的其中一大來源。原來水銀容易由微生物,通過食物鏈傳到較大型的生物。魚的水銀水平視乎魚的品種,生活環境及年齡等而定,生存時間愈長及位於食物鏈頂部的魚類,例如某些品種的吞拿魚(長鰭吞拿魚)、金目鯛、劍魚等,都容易有較高水銀含量。
有別於食物受細菌污染,今次有吞拿魚被驗出水銀超標並非與食肆有直接關係,來貨與食物供應商有更大關係,因此相關海產的供應商是否必須提供重金屬檢測的證明?若今天已備合格證明,是否還有其他漏洞或舞弊?甚至是非法入口?食安中心宜通報執法部門,有需要時聯合行動。今次檢測的吞拿魚是未煮熟的刺身,那麼已煮熟的吞拿魚,例如罐頭吞拿魚,乃至其他有機會水銀含量較高的魚類食物及製品又如何?
其實,直接因進食魚類而引致水銀中毒的個案並不多,但水銀始終會對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市民只要保持均衡飲食,尤其是嬰幼兒、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避免過量及長期進食一些有可能受水銀污染的魚類如吞拿魚,就可避免攝取過高含量的水銀。
隨著港人飲食習慣轉變,而香港食材又來自全球各地,政府必須在食物來源、產地、供應商方面入手,並提升檢測效率,才是今次「水銀吞拿魚」事件給港人最大的啟示。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