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16
外母鄉音勁 港爸怕兒滿口鄉下話 (晴報)
小孩牙牙學語,照顧者是最佳的模仿對象。若自小「學壞師」,恐有礙日後成長。有爸爸擔心外母滿口鄉音,恐將囝囝教成「鄉下仔」。有言語治療師指,6歲前是語言發展黃金期,若發現子女有口音問題,宜先諮詢後治療。
有新手爸爸訴苦,指外母說話鄉音濃厚,經常教兩歲多的囝囝「講嘢」,連量詞亦教錯:「教囝囝一『隻』車,一『條』歌」,他坦言,「好驚囝囝成口鄉音」,日後遭朋輩歧視。
有網民安撫這位新手爸爸:「好多父母有鄉音,仔女都冇啦。」另有網民分享同事因自幼乏人提醒,即使年屆40歲,仍將門讀作「緩」。
問題多與家庭環境有關
雙職家庭家長林太(化名)指,一直讓從內地來港多年的奶奶代為照顧女兒。豈料1歲多的女兒學講話後,口音跟足奶奶,將裙說成「勤」,扣鈕說成「繼鈕」,令她大為擔心。林太稱,因奶奶身體欠佳,正考慮辭工全職湊女撥亂反正。
香港言聽中心言語治療師陳曉琪指,近年多了小朋友有鄉音問題,多與家庭語言環境有關,「例如父母講普通話,或由說廣東話唔正的祖父母照顧」。她指,合唇尾音最易出現問題,例如將「十」讀成「實」,「葉」讀作「熱」;複韻母字如「杯」、「龜」亦易犯錯。
6歲前為語言發展黃金期
陳解釋,家人的言語習慣會灌輸予孩子,「孩子與同齡小朋友相處,主要是社交建立,言語影響較少」。她建議,發現小孩有口音問題時,要先了解其聽覺分辦能力及口腔發展是否成熟,「咬字不正或與運用唇舌力量有關,可做口腔肌力訓練加強。」
她指,6歲前是語言發展黃金期,一般小童在3歲前會形成口音,發聲訓練可在2歲半至3歲開始,部分錯誤或隨成長而消失,亦要注意部分字詞要較年長的孩子才能掌握,家長可先諮詢言語治療師是否需作治療。
香港幼稚園協會會長唐少勳說,父母不應將鄉音視為錯誤,她相信香港學生適應力強,可同時分辨多種語言的差異,大人毋須過份恐慌。她透露,學生之中不乏入學前講福建話、台山話,甚至三水話,但上學後「自然變麗音,見到甚麼人便講甚麼語言。」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