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9/2020
【致畢業生】欠缺創新能量、世界觀!香港年輕人成疫情最大輸家?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成名要趁早,近幾年來,每到年底,歐美各大媒體都在大肆宣揚《40 under 40》、《30位30歲以下出色的年輕人》榜單,將在各國上活躍的年輕人排資論輩。
目前的大環境留給應屆畢業生的份額愈來愈小,在他們的身上能看到甚麼是歲月沉浮、生不逢時,也能洞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無常。他們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他們的未來將不會是彩色,而是黑白,他們將會成為這次疫情中的最大輸家。
但依然不乏年輕人依然對金融財經行業抱有幻想和執念。這行業永遠不缺最聰明的大腦,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行業之一。但近年,全球各大投資銀行、金融機構,裁員的新聞遠遠比招聘多幾倍,慢慢被人工智能取代,變成夕陽行業。
在開放予應屆生招聘的機構中,幾乎所有的用人方向都會將候選人是否「聰明」擺在第一位,很多年輕人為了入行,自我規劃了兩條路:第一,從分析員來做起,有機會扎扎實實做行業研究,與行業專家做交流,總有機會去入行;第二,採用曲線策略,用職業周期的5-8年,在產業中浸潤,然後再用專項優勢轉移到投資。
有好的思維,也需要有好的創新環境才能夠相輔相成。香港這幾年的創新能量一直減少,走不出香港,被濁水渾沌,資金要找出路,向外走才是最高機會。現在香港的年輕人卻完全不懂得講故事,缺少專業的投資策略和世界觀。
矽谷、歐美各國、日本、台灣之所以成功,因為有產業人士出來當創投家,瞭解產業的想法和發展,香港只有資金,卻苦無產業著力點,必須積極和海外企業合作,才有壯大或投資成功的機會。
另一面,又是99%以上機構都鮮少對應屆生敞開大門。這些,剛走出校園的應屆生顯然很難滿足。
在我們碰到的一些年輕人身上發覺,這並不是一個適合後生仔過早進入的行業。互聯網、投資圈是一個比娛樂圈更浮華的名利場。這是年輕人最怕的東西。
甚麼金融才俊、大學股神、掘礦騙子、暖男財演,正是這個現象的特殊性,年紀輕輕的他們卻支配著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年齡與經手的財富形成鮮明的反差。
半生人都沒有經歷過一個大的經濟起伏週期,又能比同齡年輕人優秀多少?每天看的都是大資金流動,實際操盤又有多少?如果沒有極大的自制力,這類年輕人對資本、創業、金錢乃至公眾,都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閱歷。
投資是一件艱難且極其考驗耐力的工作,而衡量一個優秀的投資人的唯二標準是:
第一,給LP實際上帶來了多少收益;
第二,給社會創造了多大價值。除此之外,沒有落到實際收益上的估值增幅都是虛的。
巴菲特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好奇心與閱讀。這也恰是年輕人最寶貴的地方,22-35歲正是認知極度擴張的階段,這對投資而言至關重要。
年輕人的職業規劃其實跟Start Up、VC、PE很像,必須先要懂得做好本分,做好產品,才能讓專業投資人願意出資幫手,否則資金鍊就會成為問題。譬如:如何做資產配置?怎麼分配時間?因為資產配置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時間,這可能也是職業生涯最大的瓶頸。
謹記一點:人多的地方別去。某種程度上,好的事業規劃應該去找真正正確的「非共識」。年輕人不是只有生活在香港,從事最「光鮮」的行業,人生才有意義。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