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019
【宿敵之爭】Lyft首推無人的士叫車服務!Uber執行長:賺錢起碼要等十五年
近年銳意跨足無人車領域的公司,除汽車製造商外,就是叫車APP公司。Uber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第二大的叫車平台Lyft於今年4月在美國IPO上市,隨後於5月宣布與Google 母公司Alphabet 旗下的無人自駕車公司 Waymo 合作,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推出全球首項無人的士(Driverless Taxi)叫車服務。
Lyft叫車平台一直強調服務「社區」,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並不像對手Uber般全球開戰。(圖片來源:Lyft官網)
早前Lyft發表上市後首份財報,今年首季營收為7.76億美元(約60.5億港元),增長率達95%,但虧損卻高達11億美元(約85.5億港元),比起2018全年虧損金額還要多。有鑑於此,Lyft實在急於開拓有助改善營收的新業務——無人的士電召服務,正是Lyft眼中的明日之星。
無論是Lyft抑或Uber,叫車平台的最大成本在於支付給司機夥伴的費用。根據Lyft招股書的資料,該公司逾70%成本投入在司機身上,假如這些開支能夠省下來,便不難實現盈利。因此,Lyft決定開放自家平台,引入其他公司的無人車成為旗下車隊。
2017年,Lyft宣布跟Waymo達成合作協議,攜手推展無人車商業化項目。不久之後,Waymo母公司Alphabet便向Lyft注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2018年12月,Waymo取得交通監管部門批准後,推出「Waymo One」試驗計劃,為鳳凰城數百名曾參與無人車測試的居民,提供無人車載客服務。行車期間,車廂內會派駐一名後備駕駛員,在緊急時接管無人車的控制權。
未來幾個月內,Lyft用戶可在鳳凰城郊區直接呼叫Waymo無人的士。(圖片來源:Waymo官網)
2019年下半年內,Lyft 叫車平台上便會有10輛Waymo無人的士可供用戶呼叫。屆時用戶可在鳳凰城市郊一帶選擇符合條件的無人的士,叫車前往目的地;每輛無人的士均會配置一名後備駕駛員。至於其他合作細節,Lyft與Waymo暫時未有披露。
不過,無人的士真的可為叫車平台帶來盈利嗎?事實上,無人車絕非可在短期內普及起來的新事物。Uber首席執行長科斯羅薩西曾表示,無人車營運部署起碼要用上15年時間。利用無人自駕系統代替司機後,雖可省去支付給司機的費用,但換來的可能是無人車研發和維護成本投入。如此一來,公司營運成本能否因此而減下來,著實令人存疑。
Lyft的宿敵Uber其實也面對著同樣窘局。Uber於今年5月掛牌上市,可是公司創立至今卻未曾獲利。今年首季營收達到30.99 億美元(約242億港元),增長率為20%,惟虧損卻高達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Uber同樣看好無人的士服務,但卻走上跟Lyft完全相反的方向——大力投放資源開發自家的無人車。
Uber剛剛於今年6月發表與Volvo共同研發的新型無人車,以Volvo XC90 SUV作原型,採用專為電腦設計的車輛方向控制和煞車系統,並裝設多重備用系統與後備電池,若果某一個主要系統發生故障,備用系統便會馬上啟動,同時車輛亦會進入停駛狀態,所以車上無需再派駐後備駕駛員。
Uber與Volvo合作研發的無人車不但內建多重備用系統,又在車頂上裝設感應裝置,能夠感知四周路面狀況,就算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也可安全上路。(圖片來源:Volvo官網)
當然,Uber亦明白無人車在短時間內無法對盈利作出貢獻,於是便推行業務多元化策略,嘗試不同的新服務與營運模式。該公司近年積極拓展Uber Eats餐飲快遞服務,今個夏天更會在美國聖地牙哥進行無人機送餐測試:無人機會降落在外送地點附近的停放車輛上,再由司機夥伴把餐點直接送至客戶家門。根據Uber表述,一般2.4公里路程的餐點外送,由汽車配送需時約21分鐘,改用無人機飛行遞送則只需約7分鐘。
在無人機輔助下,Uber Eats因交通擠塞而延誤外送餐點的問題,將可獲大幅改善。(圖片來源:翻攝自Uber Eats的YouTube影片)
可是,Uber Eats與叫車服務不同,既要支付費用給司機夥伴,又要拆帳給合作餐廳,再加上無人機的研發和維修成本投入,最終可為Uber帶來多少盈利,確是耐人尋味。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